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Guizhou University of Engineering Science)是贵州省属综合性工科高等院校,坐落于六盘水市,扎根西南地区资源型城市转型需求,以工科为核心构建多学科协同发展体系。学校前身可追溯至1984年成立的六盘水工业专科学校,2013年升格为本科院校,2016年更名为现名,2021年获批为硕士学位授予立项建设单位。作为贵州省“双一流”建设高校,其紧密围绕煤炭绿色开采、装备制造、大数据应用等区域产业需求,形成矿业工程、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等特色学科群,同时拓展人工智能、新能源材料等新兴交叉领域。
学校占地面积1200余亩,建筑面积45万平方米,设有18个二级学院,开设57个本科专业,覆盖工学、理学、管理学、艺术学等七大学科门类。现有全日制在校生1.3万余人,教职工总数超千人,其中高级职称占比达45%,博士占比38%。通过“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模式,与贵州能源集团、盘江煤电等企业共建12个产业学院,形成“采矿—选矿—加工—环保”全链条人才培养体系。近年来,毕业生就业率稳定在92%以上,留黔比例达75%,为地方输送了大批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
历史沿革与办学定位
学校历经三次关键转型:1984年建校初期以培养煤炭行业技术员为主;2004年改制为高职院校后增设电力、机械类专业;2013年升格本科后确立“应用技术大学”发展方向。2018年教育部本科教学合格评估中获“良好”结论,2020年入选教育部“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当前定位为“区域性高水平应用型大学”,重点服务贵州省“工业强省”战略,聚焦能源化工、先进制造、数字经济三大领域。
发展阶段 | 关键事件 | 学科扩展方向 |
---|---|---|
1984-2003 | 煤炭工业专科学校时期 | 采矿工程、矿山机电 |
2004-2012 | 高职院校转型期 | 电力系统自动化、工程机械 |
2013至今 | 本科建设阶段 | 人工智能、新能源材料 |
学科建设与专业布局
学校构建“1+3+X”学科体系:以矿业工程为龙头,机械工程、电气工程、计算机科学为支柱,延伸至新材料、环境工程等交叉学科。现有省级重点学科2个(矿业工程、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3个(采矿工程、机械电子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2023年软科中国工科类高校排名中位列第287位,较2020年上升19位。
学科类别 | 省级重点学科 | 国家级一流专业 | 省级特色专业 |
---|---|---|---|
工学 | 矿业工程、机械工程 | 采矿工程、机械电子工程 |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
理学 | 应用化学 | —— | 数学与应用数学 |
管理学 | —— | —— | 工程造价 |
师资队伍与科研实力
截至2023年12月,专任教师中具有博士学位者达38%,副高以上职称占比45%。引进“候鸟专家”计划,柔性引进清华大学、中国矿大教授12人。近五年承担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247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9项,横向课题经费年均增长23%。2022年获贵州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煤矿智能通风系统研发),授权发明专利83件,SCI论文年均发表量突破50篇。
指标类型 | 2019年 | 2023年 | 增长率 |
---|---|---|---|
纵向科研经费(万元) | 3,200 | 6,800 | 112.5% |
发明专利授权量(件) | 45 | 83 | 84.4% |
SCI论文发表数(篇) | 32 | 54 | 68.8% |
产教融合与就业质量
学校与37家企业共建实习实训基地,实施“3+1”培养模式(3年理论+1年企业实践)。2023届毕业生进入省内国企比例达41%,其中贵州磷化集团、贵州电网录取人数居前。近三年毕业生平均月薪从4800元提升至6200元,专业对口率从78%提高至85%。建立“双创”孵化中心,累计孵化学生创业项目76个,获“互联网+”大赛省级奖项23项。
- 核心合作企业:贵州盘江煤电集团、贵州钢绳股份、贵州航天林泉电机
- 典型就业单位:中国水利水电第九工程局、比亚迪贵阳工厂、宁德时代贵州基地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xhlnet.com/other/1474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