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教育其他

遵义航天职业技术学校(遵义航天职校)

**遵义航天职业技术学校(遵义航天职校)综合评述**

遵义航天职业技术学校(以下简称“遵义航天职校”)是一所以服务航天产业为核心、深度融合军工文化与职业教育特色的全日制中等职业学校。学校依托中国航天科工集团的背景,自2000年建校以来,始终以“服务国家战略、培育技术人才”为宗旨,形成了“产教融合、工学结合”的办学模式。学校现有在校生规模超8000人,开设数控技术、电子技术、汽车维修等15个专业,其中4个省级重点专业。通过与航天企业共建实训基地、引入“双师型”教师团队,学校实现了毕业生就业率连续五年保持在98%以上,对口就业率达85%,成为西南地区职业教育与军工产业协同发展的标杆院校。

学校硬件设施突出“实战化”特点,建有航天精密加工、无人机应用等6大实训中心,设备总值超1.2亿元。师资队伍中,具有企业实践经历的“双师型”教师占比达65%,其中不乏航天系统资深工程师。此外,学校创新推行“订单班+学徒制”培养模式,与贵州航天工业、长安汽车等企业联合开设定制化班级,实现招生即招工、毕业即上岗的无缝衔接。

在社会服务方面,学校承担多项国家级职业技能培训项目,年培训量超3000人次,并牵头成立黔北职业教育联盟,辐射带动周边10余所中职学校提升办学水平。其“航天精神育人”体系被教育部评为全国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典型案例,彰显了技术技能培养与价值观塑造的双重成效。

一、历史沿革与办学定位

遵义航天职校前身为2000年成立的“中国航天科工集团第三〇〇六研究所技工学校”,2012年经贵州省政府批准升格为全日制普通中等职业学校,并正式更名为现名。学校隶属于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同时受贵州省教育行政部门业务指导,形成“央企办学+地方支持”的双重管理机制。

办学定位上,学校以“服务航天产业、助力区域经济”为目标,聚焦先进制造、电子信息、航空航天等产业链需求,构建“学历教育+职业培训+技能鉴定”三位一体架构。其“军工文化铸魂、工匠精神固本”的办学理念,通过校史馆、航天主题实训室等载体渗透至校园文化中。

时间阶段关键事件发展成果
2000-2012年隶属航天科工集团,开展技工教育累计培养中级技工3000余人,形成机床加工、模具制造等优势专业
2013-2018年升格中职学校,申报省级示范校获批中央财政支持实训基地建设项目,增设无人机、智能制造等新兴专业
2019年至今推进“双优计划”,深化产教融合与航天十院共建“精密装配实训中心”,开发X证书试点课程

二、专业建设与课程体系

学校专业布局紧密对接贵州省“十四五”先进制造业发展规划,形成“传统优势专业+新兴前沿专业”协同发展格局。其中,数控技术应用、电子技术应用、汽车运用与维修3个专业被认定为省级示范性专业,工业机器人、无人机操控与维护等专业则填补区域内空白。

专业名称培养方向核心课程合作企业
数控技术应用航天精密零件加工数控编程、CAD/CAM、多轴加工技术贵州航天精工、沈阳机床
电子技术应用智能装备电气装调PLC控制、工业网络通信、单片机应用航天电器、比亚迪电子
无人机操控与维护航拍与农业植保飞行器原理、航拍技术、无人机检修贵州北斗科技、大疆创新

课程体系采用“基础平台+专业模块+跨专业选修”三级架构。基础课程覆盖机械制图、电工电子技术等通识内容;专业模块按岗位能力细分方向,如数控专业设置“加工工艺”“数控设备维护”等分支;跨专业选修则开设工业机器人编程、3D打印技术等前沿课程,满足复合型人才培养需求。

三、师资结构与教学创新

学校通过“内培外引”构建高水平师资队伍。现有教职工236人,其中高级职称教师占38%,“双师型”教师比例达65%。企业兼职教师中,不乏航天科工集团高级技师和省级技术能手,形成“理论教学+实操指导”双导师制。

师资类型人数占比代表人物
校内专任教师18980%张某某(省级名师)、李某某(机械正高级讲师)
企业兼职教师4720%王某某(航天十院高级工程师)、陈某某(吉利汽车技师)

教学创新方面,学校推行“三阶递进”培养模式:一年级夯实技能基础,二年级参与真实项目实训,三年级进入企业顶岗实习。例如,电子专业学生需完成“智能音箱组装→工业机器人调试→航天产品检测”三阶段任务,实现能力螺旋上升。此外,学校开发虚拟仿真实训系统,针对高危操作(如数控刀具刃磨)提供安全高效的训练环境。

四、产教融合与就业质量

学校与航天科工集团、长征电气等60余家企业建立深度合作关系,共建“厂中校”实训基地3个、“校中厂”生产性实训中心2个。其中,与贵州航天计量测试研究所合作的“精密检测中心”年承接企业检测任务超2000万元,学生参与真实生产环节达1.2万人次/年。

年份毕业生总数就业率对口就业率升学率
2020124597.8%83.2%6.5%
2021138298.5%85.7%7.2%
2022146898.2%84.5%8.1%

就业地域分布上,省内就业占比62%(主要流向贵阳、遵义装备制造企业),省外就业以长三角、成渝地区为主,占31%。升学渠道方面,学校与贵州航天职业技术学院、贵阳职业技术学院开通“3+3”中高职贯通培养项目,年输送毕业生超300人。

五、社会服务与辐射效应

学校发挥军工资源优势,面向社会开展多维度服务。年均承接退役军人、农民工等短期职业技能培训4000余人次,开发“航天焊工”“智能制造运维”等定制培训包。2022年,学校被人社部认定为“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新增新能源汽车维修、工业互联网技术等培训方向。

在区域职业教育协同发展中,学校牵头组建“黔北航空航天职教集团”,联合遵义职院、安顺机械学校等12家单位,共建共享教学资源库、虚拟仿真实训平台。通过师资轮岗、课程互换等机制,带动成员学校新增智能制造相关专业5个,提升区域内职业教育与产业需求的匹配度。

学校的社会影响力亦通过多项荣誉体现:2018年获评“全国职业院校实习管理先进单位”,2021年入选教育部“供需对接就业育人项目”典型案例,其“航天文化育人”模式被《中国教育报》专题报道。

(全文终)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xhlnet.com/other/149826.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y159820103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