赣州的职业技术学校(赣州职业学校)作为江西省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始终以服务区域经济发展为核心目标,形成了“产教融合、工学结合”的鲜明办学特色。学校依托赣州“赣粤闽湘四省通衢”的区位优势和“稀土之都”“世界钨都”的产业资源,构建了以智能制造、新能源、现代服务业为主的专业集群。近年来,学校通过深化校企合作、推进1+X证书试点、建设高水平实训基地等举措,毕业生就业率连续五年保持在98%以上,为赣州“工业强市”战略输送了大量技术技能人才。
在专业设置上,学校紧密对接赣州“三大战略”产业需求,重点建设新能源汽车制造与检测、智能装备制造、电子信息技术等特色专业,其中新能源汽车专业群获评省级高水平专业群。师资队伍方面,拥有“双师型”教师占比超75%,并聘请行业专家组建产业教授团队。实训条件上,建有国家级虚拟仿真实训基地和省级智能制造实训中心,设备总值达2.3亿元。
学校创新“校企双元育人”模式,与赣州高新区、章贡酒业等120余家企业建立深度合作,开展现代学徒制培养。2023年数据显示,毕业生本地就业率达68%,企业满意度提升至93%。在国际交流领域,学校承接“一带一路”人才培养项目,为埃塞俄比亚、老挝等国家培训技术骨干200余人次,成为赣南职业教育国际化发展的标杆。
历史沿革与办学定位
赣州职业技术学校前身为1958年创办的赣南工业技工学校,2019年经省教育厅批准升格为公办高职院校。学校现占地1300亩,建筑面积45万平方米,设有12个二级学院,开设45个高职专业。作为赣南地区唯一一所市属综合性高职院校,学校定位于“培养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服务赣州产业升级”,重点面向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
发展阶段 | 关键事件 | 办学成果 |
---|---|---|
1958-1998 | 技工学校时期,主攻机械加工、纺织工艺 | 培养省级技术能手12人 |
1999-2018 | 中职到高职过渡,新增电子信息、新能源专业 | 获评国家重点中职学校 |
2019至今 | 高职院校建设,立项省级“双高计划”培育单位 | 建成3个省级骨干专业 |
专业布局与产业对接
学校构建“双核驱动、四翼协同”的专业体系,聚焦新能源汽车和电子信息两大核心产业,配套现代物流、智慧建筑、数字商贸、生态农业四个支撑领域。2023年招生数据显示,理工类专业占比达78%,与赣州“1+5+N”产业集群匹配度超过90%。
专业群 | 核心专业 | 合作企业 | 2023就业率 |
---|---|---|---|
新能源汽车 | 电动汽车技术、智能网联汽车技术 | 国机智骏、凯马汽车 | 99.2% |
智能制造 | 数控技术、工业机器人技术 | 章贡重工、同兴达电子 | 98.5% |
电子信息 | 物联网应用技术、集成电路封装 | 富士康、合力泰科技 | 97.8% |
师资队伍建设
学校实施“名师引领、双师提升”工程,通过引进企业技术骨干、选派教师赴德进修等方式优化师资结构。截至2023年12月,共有教授42人、副教授168人,省级教学名师5人,产业导师库成员达260人。
师资类型 | 人数 | 占比 | 2023年提升措施 |
---|---|---|---|
双师型教师 | 385 | 76% | 企业实践半年以上 |
高级职称教师 | 210 | 41% | 参与纵向科研项目 |
产业教授 | 68 | 13% | 企业技术骨干兼职授课 |
实训基地建设
学校投入3.2亿元建设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其中与赣州高新区共建的智能装备产业园实训中心,集教学、生产、研发于一体,年承接企业订单超5000万元。校内建有虚拟仿真实训室28间,覆盖新能源汽车、无人机等前沿领域。
社会服务能力
学校年均开展职业技能培训1.2万人次,为信丰稀土、全南PCB产业等提供定制化培训。牵头组建的赣南职教集团吸纳成员单位82家,开发X证书标准4项。在乡村振兴方面,派驻科技特派员32人,助力于都蔬菜、兴国灰鹅等特色产业发展。
国际化办学探索
学校与德国埃尔福特应用技术大学共建“中德智能制造学院”,引入IHK认证标准。2023年招收“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留学生56人,开发国际课程12门,承接商务部援外培训项目3期,培训发展中国家技术人员180余人次。
通过持续深化产教融合、强化内涵建设,赣州职业技术学校已成为赣南地区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核心基地。未来,学校将重点推进本科层次职业教育试点,建设“红色工匠”文化传承基地,力争打造全国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培养示范校,为赣州建设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示范区提供更强人才支撑。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xhlnet.com/other/1586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