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导航
一、强基计划概述
强基计划,全称为基础学科招生改革试点,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自2020年起推行的一项高校招生改革工作。该计划主要目的是选拔培养有志于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且综合素质优秀或基础学科拔尖的学生。2020年1月,教育部发布《关于在部分高校开展基础学科招生改革试点工作的意见》,标志着强基计划正式实施,同时原有的高校自主招生方式不再使用。截至2025年,通过强基计划已录取本科新生约3.7万人。该计划在确保公平公正的前提下,积极探索多维度考核评价模式,逐步建立基础学科拔尖创新人才选拔培养的有效机制。
二、强基计划的定位与目标
强基计划聚焦高端芯片与软件、智能科技、新材料、先进制造和国家安全等关键领域以及国家人才紧缺的人文社会科学领域。该计划突出基础学科的支撑引领作用,重点在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及历史、哲学、古文字学等相关专业招生。强基计划旨在选拔一批有志向、有兴趣、有天赋的青年学生进行专门培养,为国家重大战略领域输送后备人才。通过建立学科专业的动态调整机制,根据新形势要求和招生情况,适时调整强基计划招生专业。近年来,强基计划招生专业已扩展至包括智能科学、电子科学、空天材料、飞行器制造工程等前沿与交叉学科领域。
三、招生方式与选拔机制
1. 基本选拔流程
强基计划的选拔流程主要包括以下环节:
- 3月底前:试点高校发布年度强基计划招生简章
- 4月:符合报考条件的考生可在网上报名
- 6月:所有考生参加统一高考
- 6月25日前:各省级招生考试机构向高校提供报名考生高考成绩
- 6月26日前:高校依据考生高考成绩,确定参加学校考核的考生名单
- 7月4日前:高校组织考核
- 7月5日前:高校根据考生综合成绩进行录取并公示录取标准
2. 成绩计算方式
考生参加统一高考和高校考核后,高校将考生高考成绩、高校综合考核结果及综合素质评价情况等按比例合成考生综合成绩。其中,高考成绩所占比例不得低于85%。高校根据考生填报志愿,按综合成绩由高到低顺序录取。这种选拔模式探索建立基于统一高考的多维度考核评价学生的招生模式。
3. 破格录取机制
对于极少数在相关学科领域具有突出才能和表现的考生,有关高校可制定破格入围高校考核的条件和破格录取的办法、标准。这类考生参加统一高考后,由高校组织相关学科领域专家进行严格考核,达到录取标准的,经高校招生工作领导小组审定,报生源所在地省级高校招生委员会核准后予以破格录取。近年来,选拔机制呈现出"淡化竞赛优待、单科破格拓宽"等趋势,多所高校采取了"单科破格"入围政策。例如,电子科技大学、天津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高校对数学或物理单科成绩优异的考生提供破格入围机会。
四、培养模式与特色
强基计划在人才培养模式上进行了多项创新:
- 单独编班与一流资源:对通过强基计划录取学生可单独编班,配备一流的师资,提供一流的学习条件,创造一流的学术环境与氛围
- 导师制与小班化:实行导师制、小班化等培养模式
- 本-硕-博衔接培养:探索建立本-硕-博衔接的培养模式,本科阶段培养夯实基础学科能力素养,硕博阶段既可在本学科深造,也可探索学科交叉培养
- 科教协同育人:推进科教协同育人,鼓励国家实验室、国家重点实验室、前沿科学中心、集成攻关大平台和协同创新中心等吸纳学生参与项目研究
- 激励机制:对学业优秀的学生,高校可在免试推荐研究生、直博、公派留学、奖学金等方面予以优先安排
- 动态进出机制:建立科学化、多阶段的动态进出机制,对进入强基计划的学生进行综合考查、科学分流
通过强基计划录取的学生入校后原则上不得转到相关学科之外的专业就读。各高校为强基计划学生量身定制成长路径,通过导师制和小班制教学等方式,突出产教融合、科教融汇,打造本研衔接的专业模块课程体系和学术训练体系。例如,北京航空航天大学2022级强基计划学生在大一就加入课题组,进入实验室,大二学年就开始进行实验和理论方面的项目研究。
五、试点高校范围
强基计划起步阶段,在部分"一流大学"建设高校范围内遴选高校开展试点。2020年最初有36所试点高校,2022年增加了东北大学、湖南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三所高校,使试点高校总数达到39所。这些高校包括:
地区 | 高校名称 |
---|---|
北京 | 北京大学 |
中国人民大学 | |
清华大学 | |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 |
北京理工大学 | |
中国农业大学 | |
北京师范大学 | |
中央民族大学 | |
天津 | 南开大学 |
天津大学 | |
辽宁 | 大连理工大学 |
吉林 | 吉林大学 |
黑龙江 | 哈尔滨工业大学 |
上海 | 复旦大学 |
同济大学 | |
上海交通大学 | |
华东师范大学 | |
江苏 | 南京大学 |
东南大学 | |
浙江 | 浙江大学 |
安徽 |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
福建 | 厦门大学 |
山东 | 山东大学 |
中国海洋大学 | |
湖北 | 武汉大学 |
华中科技大学 | |
湖南 | 中南大学 |
广东 | 中山大学 |
华南理工大学 | |
四川 | 四川大学 |
电子科技大学 | |
重庆 | 重庆大学 |
陕西 | 西安交通大学 |
西北工业大学 | |
甘肃 | 兰州大学 |
湖南 | 国防科技大学 |
辽宁 | 东北大学(2022年新增) |
湖南 | 湖南大学(2022年新增) |
陕西 |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22年新增) |
六、报考强基计划的优势
强基计划对考生进入名校、高校选拔优秀生源、国家培养人才都有着积极重要的作用:
- 报名限制条件少:与其他特殊招生方式相比,强基计划报名基本没有限制,只要高考成绩超过一本线的考生都可以报名
- 增加上名校机会:强基计划招生院校39所全部为985院校,院校层次高。考生不但增加了一次选择机会,也增加了一条上名校的途径。没有通过强基考试,也不影响后续批次录取
- 降分录取优势:据以往数据统计,强基计划录取的分数大多比高考裸分录取的分数低5-35分,清北每年近半数内地学生来自强基招生
- 专业发展前景好:强基计划招生专业聚焦国家战略需求,都是炙手可热的王牌专业
- 本-硕-博衔接培养,保研深造优势突出:强基计划采用"本硕博贯通培养"的政策,只要在本科学习过程中各项成绩达标,即可以选择保研转段,应保尽保
- 为特殊人才创造机会:尽管强基计划以高考成绩为入围依据,但在高中阶段获得五大学科竞赛银牌及以上奖项的考生可以破格入围
七、强基计划的最新发展
2025年强基计划呈现出以下新趋势:
- 专业布局扩容升级:新增前沿与交叉学科,如南京大学新增了智能科学、电子科学两个培养方向;北京理工大学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新增智能科学科技培养方案
- 低空经济相关专业: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新增空天材料、飞行器制造工程等4个专业,面向国家关键领域和战略前沿培养人才
- 学科交叉融合:多所高校更加注重学科交叉,例如上海交通大学强基Ⅰ组以数学、物理、生物医学工程为核心学科,内设数学—人工智能、物理—电子科学与技术双学位
- 招生规模扩大与地域倾斜:不少高校明确表示招生人数有所增加,部分高校向中西部倾斜,例如中国农业大学新增在贵州、新疆两地招生
- 转段情况良好:据教育部相关负责人介绍,2020年、2021年录取的强基计划学生达到转段要求的已顺利完成本研衔接,超半数学生直接转入博士阶段培养
八、总的来说
强基计划是中国高等教育招生改革的重要举措,旨在加强拔尖创新人才选拔培养,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该计划通过科学合理的选拔机制和特色化培养模式,为国家关键领域输送高素质后备人才。随着强基计划的持续实施,其在专业设置、选拔机制和培养模式等方面不断优化创新,为国家重大战略领域培养更多优秀的拔尖创新人才。对于有志于基础学科研究、希望服务国家战略需求的高中生来说,强基计划提供了一个宝贵的升学渠道和成长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