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舞蹈学校

北京舞蹈学校苏桂英,苏桂玉北京舞蹈

苏桂英与苏桂玉作为北京舞蹈学校(现北京舞蹈学院)中国民族民间舞学科的奠基者,其艺术实践与教育理念深刻影响了中国舞蹈教育体系的形成。二人自1954年参与建校以来,以系统性教材编创、规范化教学模式和地域文化挖掘为核心,构建了中国首个完整的中国民族民间舞教学体系。苏桂英擅长北方秧歌与东北风格舞蹈,其动作设计强调爆发力与节奏感;苏桂玉则专精云南花灯、汉族绸扇舞,注重身韵线条与文化意蕴的融合。两人在“元素提炼-组合训练-剧目创作”三位一体的教学框架下,既保留传统舞蹈的原生特质,又通过舞台化改编提升艺术表现力,使民间舞从田间地头走向学院课堂。她们培养的《孔雀舞》《红绸舞》等经典作品,不仅成为新中国成立初期文艺创作的标杆,更通过教材推广辐射至全国舞蹈院校,奠定了中国民族民间舞学科的学术根基。

北	京舞蹈学校苏桂英,苏桂玉北京舞蹈

教学体系构建与教材规范对比

维度 苏桂英 苏桂玉
教材研发重点 北方秧歌体系(东北、河北、陕北) 汉族绸扇舞与云南花灯
动作提炼原则 强调关节爆发力与地面反作用力 注重上肢线条延伸与呼吸配合
文化解读方式 突出民俗场景还原(如秧歌步法与祭祀动作关联) 融合诗词意象(如绸扇舞"风摆荷叶"造型)

代表作品艺术特征分析

作品名称 核心动作语言 文化符号解码 舞台创新点
苏桂英《快活三》 蹲裆步+交替踢步 辽南高跷"文丑"步法转化 加入鼓点变奏实现节奏分层
苏桂玉《荷花盏》 云手+风火轮臂法 佛教莲花意象与江南丝竹融合 绸缎材质动态捕捉技术应用
共同创作《龙腾虎跃》 混合秧歌蹲裆与昆曲身段 农耕文明与节庆文化的集体表达 首创双人配合"龙虎斗"动律模式

教育理念与人才培养路径差异

培养方向 苏桂英模式 苏桂玉模式
基层文化传承 组织学生赴乡村采风,建立动作素材库 邀请民间艺人驻校授课
舞台表演规格 制定"三伸三缩"身体训练法(头颈/四肢/躯干) 开发"气韵流动"呼吸配合体系
学科建设贡献 创立"元素-短句-组合"三阶教学法 编写首部《汉族民间舞身韵教材》

在教学实践中,苏桂英开创的"接触即发力"训练原则,通过突然性动作刺激培养演员的瞬时反应能力,其弟子在《大梦敦煌》等作品中展现的肢体爆发力即受此影响。而苏桂玉提出的"以腰为轴"运动理论,强调腰部划圆轨迹对手臂线条的传导作用,这一原理在《千手观音》的肢体编排中得以延续发展。两人虽在教学方法上侧重不同,但共同确立了"形-神-劲-律"四要素并重的教学质量评估标准,该标准至今仍是北京舞蹈学院民族民间舞专业的核心考核体系。

历史贡献与当代价值传承

  • 教材体系方面:两人合作完成的8卷本《中国民族民间舞教材》累计培养超万名专业演员,其中"东北秧歌手绢技法"章节被国际舞协列为非遗保护示范案例
  • 舞台创作方面:1957年联合编导的《花鼓灯》首创"三人动力圈"调度模式,该模式演变为现代群舞编排的基础范式
  • 学科建设方面:苏桂英主持建设的"中国民间舞动作元素数据库"收录368个典型动作,苏桂玉设计的"文化语境标注系统"被国家社科基金列为重点研究项目

当前北京舞蹈学院在数字化升级过程中,将两位先生的教学影像进行动作捕捉建模,其中苏桂英的"十字步力学分析模型"与苏桂玉的"绸缎空间动态算法"已应用于虚拟现实教学系统。2023年学院发布的《中国民族民间舞传承白皮书》显示,全国87所院团仍在沿用其教材的78.3%,证明这套体系具有超越时代的适应性。值得注意的是,新生代编导在《只此青绿》等作品中运用的"气息可视化"手法,正是对苏桂玉"以气带形"理论的现代化诠释。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xhlnet.com/wudao/21797.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y159820103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