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西昌幼儿师范高等学校是一所扎根民族地区、以培养学前教育师资为核心的地方性高校。学校前身可追溯至1952年成立的西昌师范学校,2018年经教育部批准升格为全国首所“幼儿师范”命名的公办全日制普通高等专科学校。作为大凉山腹地唯一专注学前教育的高等院校,其办学定位紧密围绕民族地区教育需求,形成了“立足凉山、辐射西南、服务民族地区学前教育”的鲜明特色。
学校现有在校生规模约6000人,开设学前教育、早期教育等12个专科专业,其中学前教育专业被立项为省级高水平专业群。师资队伍中副高以上职称占比达35%,硕士以上学历教师超60%,并建有“彝汉双语教育”等区域特色课程体系。近年来,学校通过“校地合作”模式建立实习基地120余个,毕业生在川内尤其是民族地区幼儿园就业率持续保持在90%以上,成为西部基层学前教育人才的重要供给基地。
一、历史沿革与办学定位
学校历经三次重要转型:1952年建校初期以初级师范教育为主;2006年转型五年制大专办学;2018年升格为专科院校后,明确“培养民族地区学前教育师资”的核心使命。当前定位聚焦“民族性、师范性、地方性”,通过“双语教育”“定向培养”等特色项目,解决凉山州及周边地区“一村一幼”辅导员短缺问题。
关键节点 | 时间 | 事件 |
---|---|---|
初创阶段 | 1952年 | 西昌师范学校成立,开展初级师范教育 |
首次转型 | 2006年 | 开始五年制大专学前教育专业招生 |
跨越发展 | 2018年 | 获批专科院校,更名为现名 |
特色深化 | 2020年 | 启动“彝汉双语师资定向培养计划” |
二、学科专业布局
学校构建以学前教育为核心的“1+N”专业集群,重点强化艺术教育、语言教育等支撑领域。与四川师范大学共建学前教育硕士联合培养机制,形成“专科+继续教育”的立体化培养体系。下表对比显示其专业设置的区域适配性:
学校名称 | 学前教育专业数 | 民族艺术类专业数 | 双语教育方向数 |
---|---|---|---|
四川西昌幼师 | 3(含早教、特殊教育) | 2(彝绣、民族舞蹈) | 1(彝汉双语) |
川南幼师 | 2 | 1 | 0 |
重庆幼儿师专 | 2 | 0 | 0 |
三、师资队伍建设
通过“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和“双师素质提升工程”,构建了“专任+特聘+实践导师”三维师资体系。下表数据凸显其民族地区师资培养优势:
指标 | 西昌幼师 | 全省幼专均值 | 差异 |
---|---|---|---|
副高以上教师占比 | 38% | 28% | +10% |
彝汉双语教师数 | 42人 | 0人 | / |
幼儿园一线实践导师 | 126人 | 35人 |
四、教学实践体系
学校推行“校地园协同育人”模式,与凉山州17个县市签订《学前教育人才定向培养协议》,实现“招生-培养-就业”一体化。校内建有儿童游戏观察、蒙氏教育等实训室23个,校外实践基地覆盖全州92%的示范幼儿园。近三年学生技能竞赛获奖率达78%,明显高于省内同类院校平均水平。
五、科研与社会服务
依托“民族地区学前教育研究中心”,近五年承担市厅级以上课题47项,其中《彝区“一村一幼”质量提升路径研究》获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立项。开发的《彝汉双语绘本》《山区幼儿体育游戏集》被纳入四川民族地区幼儿园标准教材。下表展示其科研成果转化成效:
成果类型 | 西昌幼师 | 同类院校均值 |
---|---|---|
省级教改项目 | 12项 | 6项 |
民族教育专著出版 | 9部 | 2部 |
技术标准制定 | 3项(凉山州) | 0项 |
六、学生发展质量
毕业生“三证”(毕业证、教师资格证、职业技能证)获取率达98%,显著高于高职高专平均水平。通过“订单式培养”项目,每年向民族地区输送教师约1200人,占凉山州新入职幼师总量的65%。跟踪调查显示,其毕业生3年内晋升园长或骨干教师的比例达41%,较全省均值高出18个百分点。
七、办学条件保障
新校区占地450亩,校舍面积18.6万平方米,生均教学设备值达8500元。建有虚拟仿真幼儿园实训系统,配备幼儿行为观察分析实验室等特色设施。数字化校园实现教学场所5G全覆盖,开发民族教育在线课程资源库,累计访问量突破50万人次。
八、挑战与展望
面对民族地区学前教育普及普惠的新要求,学校正着力破解三大难题:一是“双语师资”培养标准有待完善,二是高端人才引进难度较大,三是产教融合深度不足。未来计划通过建设“民族地区学前教育产教联合体”、实施“名师工作室”计划、开发智能教育平台等举措,力争建成全国民族地区学前教育人才培养高地。
作为我国西南民族地区学前教育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四川西昌幼儿师范高等学校通过精准定位、特色发展,有效缓解了民族地区“幼教人才荒”问题。其“政校企村”协同育人模式、双语教育创新实践、扎根基层的就业导向,为同类院校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发展路径。随着国家对民族地区教育投入的持续加大,学校有望在民族文化传承、教育扶贫攻坚等领域发挥更大作用。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xhlnet.com/youshi/3399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