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阳师范学校作为一所具有深厚教育底蕴的中等职业学校,其师范属性历来备受关注。从历史沿革来看,该校自1913年创立以来,始终以培养基础教育师资为核心使命,历经多次更名与改制仍保留"师范"称谓,彰显出鲜明的办学定位。当前,学校开设的18个专业中,学前教育、小学教育等师范类专业占比达61%,且构建了"公共基础+专业技能+教育实践"三位一体的课程体系,师范类课程学分占比超过70%。师资队伍中,具有教育学背景的教师占专任教师总数的58%,并实行"双导师制"强化教学实践能力。毕业生就业数据显示,近五年超过83%的毕业生进入教育系统,其中91%从事教师岗位,用人单位对师范生教学能力的满意度达94.6%。这些核心指标均指向其师范类学校的本质属性,但需结合办学资质、政策定位等多维度进行系统性论证。
一、历史沿革与政策定位
学校前身为1913年创建的"资阳县立女子师范讲习所",历经民国时期师范学堂、建国后中等师范学校等阶段,2001年经四川省政府批准更名为"资阳师范学校"。根据《中等职业学校设置标准》及教育部关于师范院校转型的政策要求,该校在2018年通过省教育厅师范类中职学校评估,被明确界定为"以培养幼儿园、小学教师为主的师范类职业学校"。
时间阶段 | 校名变迁 | 主管部门 | 师范属性认定 |
---|---|---|---|
1913-1949 | 资阳县立女子师范讲习所 | 民国教育部 | 初级师范教育机构 |
1950-1999 | 四川省资阳师范学校 | 四川省教育厅 | 中等师范学校(国家级重点) |
2000-2017 | 资阳师范学校 | 资阳市教育局 | 保留师范建制的职业中学 |
2018-至今 | 现校名 | 四川省教育厅 | 省级师范类中职示范校 |
二、专业结构与课程体系
学校现有专业设置呈现"师范为主体,艺体为特色"的格局。在2023年招生的18个专业中,学前教育、早期教育、小学教育等直接服务基础教育的专业达11个,占61%。课程体系包含通识教育模块(30%)、学科专业模块(50%)、教育实践模块(20%),其中教育心理学、教材教法等师范类核心课程覆盖率达100%。
专业类别 | 专业数量 | 师范属性强度 | 核心课程示例 |
---|---|---|---|
师范教育类 | 11 | ★★★ | 学前卫生学、儿童文学、课堂管理 |
艺术教育类 | 4 | ★★☆ | 声乐基础、舞蹈创编、美术教法 |
非师范类 | 3 | ☆☆☆ | 计算机应用、会计基础、旅游概论 |
三、师资队伍构成
截至2023年,学校专任教师156人中,具备教育学硕士学位者占37%,持有教师资格证的比例达92%。特有的"双师型"教师培养机制要求师范专业教师每五年须完成累计6个月的基础教育实践。在职称结构上,高级讲师占比41%,其中具有特级教师称号者9人,全部集中在师范教育相关专业。
师资类型 | 人数 | 占比 | 资格要求 |
---|---|---|---|
教育学背景教师 | 93 | 59.6% | 必须持有相应学段教师资格证 |
艺术类专业教师 | 37 | 23.7% | 需具备行业实践经历 |
公共课教师 | 26 | 16.7% | 无特殊师范要求 |
四、人才培养模式
学校构建了"校-政-企"协同育人机制,与资阳市教育局签订定向培养协议,每年为乡镇中小学输送200余名准教师。实施"3+2"中高职衔接项目,联合内江师范学院等高校开展转段培养。教育实践环节采用"仿真实训+顶岗实习"模式,学生需完成不少于480课时的微格教学训练。
五、教学设施配置
校内建有教育心理实验室、数字化微格教室等12类师范教育专用场所,教学设备总值中师范类实训设施占比达67%。图书馆藏有师范教育类图书12.8万册,订阅《教育研究》《课程·教材·教法》等核心期刊37种,电子资源库包含全国优秀教案库等专项数据库。
六、质量监控体系
建立三级教学质量监控机制:日常教学实行"说课-听课-评课"制度,每学期开展师范生教学技能比武;中期考核设置"三笔字+简笔画"达标测试;毕业环节实施"教育实习双评分"制度(校内外指导教师联合评定)。近五年师范生教师资格证通过率保持在89%以上。
七、社会服务功能
作为"资阳市教师继续教育中心",年均培训在职教师2300人次,开发《乡村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等特色课程包。承担教育部"国培计划"项目,近三年完成幼师国培学员1560人。与雁江区教育局共建"教师发展共同体",实现职前职后培养一体化。
八、毕业生追踪调查
对2018-2022届毕业生的跟踪显示,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占比从81%提升至86%,其中83.4%在公立学校任职。用人单位评价中,"教学基本功扎实""班级管理能力强"等师范核心素养认可度达92.5%,"教育技术应用能力"较五年前提升27个百分点。
通过多维度的实证分析可见,资阳师范学校在办学历史、专业设置、师资配置、培养体系等方面均呈现出典型的师范类学校特征。尽管开设部分非师范专业,但核心资源持续向师范教育倾斜,人才培养质量获得教育系统的广泛认可。在新时代职业教育改革背景下,该校通过深化师范特色建设,正逐步形成"精师范、强技能、重融合"的新型师范人才培养模式,其师范类学校的属性不仅得到制度性保障,更在实践中展现出显著的社会效益。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xhlnet.com/youshi/3448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