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大学分数线

广西大学排名及分数(广西高校分数线)

广西大学作为广西壮族自治区唯一一所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其全国排名与录取分数始终是考生和家长关注的焦点。根据2023年主流排名机构数据,广西大学在软科中国大学榜中位列第128位,校友会榜第107位,US News全国排名第248位,显示出区域性综合大学的竞争力。其录取分数线在广西本省长期处于高位,理科最低分稳定在一本线以上80-100分,文科则高出120-150分,省外投放计划较少且分数波动较大。从学科布局看,该校以工学见长,土木工程、电气工程等专业录取分接近985院校,而农学、生命科学等冷门专业则通过调剂完成招生。近年来,随着“部区合建”政策推进,学校在化学、生物学等学科的科研经费增长显著,但全国排名提升速度仍滞后于同类地方高校。

广	西大学排名及分数

一、综合排名动态分析

广西大学在三大主流榜单中的位次差异显著。

排名机构2023年位次近五年变化趋势
软科中国大学榜128下降7位(2019年121位)
校友会中国大学榜107上升12位(2019年119位)
US News全国排名248下降15位(2019年233位)

数据显示,不同评价体系对学校发展的认可度存在分歧。软科指标更侧重科研产出,而校友会侧重社会声誉,这种差异反映出学校在论文发表与校友资源建设上的不平衡。值得注意的是,在2023年武书连版本中,该校工学学科进入前50%,但理学仅列第137位,学科发展两极分化明显。

二、录取分数核心指标

通过对比近三年数据可见招生标准变化:

年份理科最低分(广西)文科最低分(广西)省外平均溢价
2023483(超一本线92分)538(超一本线138分)30-50分
2022475(超一本线84分)532(超一本线122分)25-45分
2021468(超一本线77分)525(超一本线115分)20-40分

本省录取线持续攀升,尤其是文科专业竞争白热化。省外投放计划仅占总数的6%,在云南、贵州等周边省份溢价达50分以上,反映出区域吸引力局限。值得注意的是,国家专项计划录取线较普通批次低15-20分,成为农村生源重要通道。

三、学科竞争力深度解析

第五轮学科评估中,广西大学获得1个A类(土木工程)、5个B类学科,但优势学科集中度高:

学科等级对应专业2023平均录取分
B+土木工程理科548/文科567
化学工程与技术理科532/文科551
B作物学理科498/文科526
畜牧学理科485/文科512
生物学理科479/文科508

A类土木工程专业录取分直逼部分211院校,但B类作物学等农科专业需通过调剂完成招生。这种冷热不均现象在招生计划中表现突出,2023年理科前50%考生集中选择电子信息、计算机等专业,而环境科学、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出现大量缺额。

四、区域定位与发展瓶颈

作为西部重点高校,其区域特征显著:

指标数值
本省生源占比78%
珠三角就业比例43%
科研经费总量28.7亿元(2023年)
院士数量4人(含特聘)

虽然在东盟研究、蔗糖产业等领域具有不可替代性,但高层次人才引进困难(2023年人才流失率达18%)、科研平台能级不足(国家级重点实验室空缺)等问题制约发展。特别是在新一轮“双一流”动态调整中,化学、生物学等潜力学科尚未形成突破性成果。

五、省际竞争态势对比

与相邻省份高校相比,广西大学的竞争优势有限:

对比高校理科录取位次差学科特色差异
云南大学+3000位民族学vs土木工程
贵州大学+1500位大数据vs传统工科
海南大学-800位热带农业vs亚热带研究

在泛珠江三角洲高校群中,其工科实力弱于华南理工、暨南大学,农科不及华南农大,文科落后于中山大学。这种全方位差距导致省外优质生源吸附力不足,2023年省外招生计划完成率仅79%。

六、国际化发展水平

国际合作指标呈现结构性特征:

项目类型2023年数据
留学生人数812人(占比2.7%)
中外合作办学3个学院(与法国、泰国)
国际期刊论文1245篇(SCI一区占比18%)
世界排名参照US News全球第1487位

虽然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建立5个海外实训基地,但QS亚洲排名长期徘徊在200名开外。2023年国际学生中学历生仅占37%,语言生比例过高影响国际化质量评价。

七、就业质量与升学路径

毕业生流向呈现区域集中性:

就业方向2023年比例
区内国企(电网/烟草)34%
粤港澳大湾区民企27%
国内升学(含保研)28%
体制内岗位(含公务员)11%

升学群体中,进入“双一流”高校比例达65%,但多集中在本校、广西师大等区内高校。值得注意的是,王牌专业就业竞争力突出,如土木工程专业进入央企比例达41%,而哲学、社会学等专业待业率超过15%。

八、未来发展关键变量

学校面临多重发展机遇与挑战:

  • 科研突破:2023年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27项,同比增长23%,但在顶尖期刊发文量仍落后同层次高校
  • 政策支持:获“部区合建”专项投入15亿元,但资金使用效率待提升
  • 区位转型:平陆运河建设带来新工科需求,但专业结构调整滞后产业发展
  • 品牌重塑:在软科“新兴学科”排行榜中位列第97位,人工智能等前沿领域尚未形成优势

如何在保持传统学科优势的同时培育新增长点,将成为突破全国百强的关键。2024年新增的集成电路设计与集成系统专业,以及智能建造等交叉学科,或将成为提升竞争力的突破口。

广西大学作为区域高等教育的核心载体,其发展轨迹折射出地方高校的典型特征——既承担着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重任,又面临着全国竞争的结构性压力。当前学校的核心竞争力仍集中在传统工科和特色农科领域,但文科与新兴学科的短板制约着整体跃升。在“双一流”建设与“部区合建”的双重推动下,如何平衡学科布局、提升科研能级、优化生源结构,将是决定其能否突破现有位次的关键。未来三年,若能在人工智能、新能源等战略领域形成学科集群,并借助东盟区位优势打造国际化标杆专业,有望在全国高校竞争格局中实现位次跃升。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xhlnet.com/fenshu/350190.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y159820103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