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高铁乘务

重庆上桥铁路技术学校:培养未来铁路巨匠的摇篮

重庆上桥铁路技术学校作为西南地区铁路职业教育的核心阵地,始终以“培养未来铁路巨匠”为使命,构建了覆盖铁路工程技术、运输管理、信号控制等领域的全链条人才培养体系。学校依托中国铁路高速发展的产业背景,通过“校企深度联动+实战化教学”模式,将理论课程与现场实操比例优化至3:7,毕业生对口就业率连续五年超过92%。其核心优势在于:一是拥有国家级铁路实训基地,配备CRH3型动车组模拟驾驶系统、高铁轨道动态检测实验室等尖端设备;二是师资团队中65%具备一线铁路工程实践经验,包括参与成渝高铁、郑万高铁等国家重点项目的技术骨干;三是创新“订单班+技能认证”培养机制,与成都局、中铁二院等龙头企业建立定向输送通道。

重	庆上桥铁路技术学校:培养未来铁路巨匠的摇篮

学校概况与核心优势

指标 数据详情 行业对比值
建校时间 1985年(38年铁路职教积淀) 早于国内85%同类院校
校园面积 240亩(含80亩动态实训场) 西南地区铁路类院校前3
重点专业 铁道工程技术、动车组检修技术等6个省级重点专业 覆盖率达专业总量的75%

教学体系与培养模式

学校构建“三级递进”教学体系:
  • 基础层:前两年完成铁道概论、工程制图等通用课程,同步考取电工证、CAD机械绘图等基础技能证书
  • 进阶层:第三年分设高铁施工、信号维护等方向,引入企业真实项目开展实训
  • 卓越层:选拔20%学生进入“大师工作室”,由全国技术能手指导参与科研攻关

其独创的“双师同堂”模式要求每门专业课由企业工程师与学校教师共同授课,确保教学内容与现场技术标准零时差对接。例如在轨道检测课程中,教师团队包含1名教授+1名成都局工电段高级技师,交替讲解理论公式与现场故障处理案例。

培养维度 实施路径 成效指标
技能认证 对接国家铁路局“1+X”证书制度,涵盖接触网作业、列车调度等12类资格证书 年均取证通过率94.6%
竞赛培育 每年投入200万元专项经费,组建高铁精测、信号编程等8支竞赛战队 近五年获国家级奖项47项
科研转化 与企业共建“重难点技术攻坚室”,近三年完成隧道超前预报算法优化等14项技术改良 产生直接经济效益超3000万元

核心专业深度解析

铁道工程技术专业作为国家示范性重点建设专业,采用“三段式”培养方案:

  1. 第一阶段(1-2学期):在校内完成1280课时的理论学习,掌握线路勘测、路基施工等基础知识
  2. 第二阶段(3-4学期):进驻校外实训基地,参与成渝中线高铁某标段实地测量,累计完成800公里轨道精测训练
  3. 第三阶段(5-6学期):进入中铁十一局等企业顶岗实习,参与实际工程项目管理

该专业毕业生年薪均值达8.6万元,较同类院校高18%,就业单位涵盖18个铁路局及中国中铁旗下25家工程局。

专业名称 核心技术方向 代表性合作企业
动车组检修技术 车体结构修复、牵引系统调试、网络控制技术 重庆动车段、青岛四方股份
铁道信号自动控制 CTCS-3级列控系统维护、智能调度软件开发 卡斯柯信号、交控科技
铁路物流管理 货运调度优化、冷链运输组织、多式联运规划 中铁快运、陆海新通道运营公司

就业质量与职业发展

学校建立“就业质量追踪系统”,数据显示:
  • 对口就业率:92.7%(2023届)
  • 起薪水平:平均月薪6820元,高于重庆市高职院校均值23%
  • 晋升速度:85%的毕业生在3年内担任技术骨干或班组长职务

典型职业发展路径呈现“双通道”特征:技术序列可从见习生→初级工程师→项目总工,管理序列可晋升为车间主任→段长助理→运输站长。学校特别设立“职业导师回访制”,由就业处处长带队每年走访毕业生,近五年累计调整12个专业的课程设置。

毕业年份 进入国企比例 创业率 海外就业人数
2019 78.3% 1.2% 9人(雅万高铁项目)
2020 83.6% 0.8% 15人(中老铁路运维)
2021 86.4% 1.5% 22人(非洲亚吉铁路)

在“一带一路”倡议推动下,学校与中铁联合体合作开展国际化人才培养,开发英文版《海外铁路工程规范》课程包,2023年向印尼雅万高铁项目输送技术人才47名,涉及轨道焊接、信号调试等关键岗位。

产教融合创新实践

学校首创“四维一体”产教融合模式:
  1. 共建实体:与成都局合建“智慧车站实训中心”,复刻重庆西站站房结构与控制系统
  2. 共研标准:参与编制《高速铁路道岔养护技术规程》等3项行业标准
  3. 共享资源:企业提供价值2.3亿元的GJ-7型接触网作业车等设备供教学使用
  4. 共育人才:实施“现代学徒制”,企业导师驻校授课时长年均超600课时

该模式使企业新技术应用到教学的时间缩短至3个月内,如2022年蓉昆高铁采用的BIM协同设计平台,同年即纳入桥梁工程课程教学。学校更设立“技术成果转化基金”,近三年促成无砟轨道裂缝监测装置等7项专利技术产业化。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xhlnet.com/gaotie/14381.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y15982010384

融合维度 实施主体 年度投入(万元)
实训基地建设 学校60%+企业40% 3200(含企业捐赠设备折算)
课程开发 校企联合教研组 850(含企业专家课时费)
师资培养 教师赴企业挂职+工程师进课堂 620(双向交流人次超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