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生态工程职业学院思想政治教育的
辽宁生态工程职业学院作为一所立足生态、服务区域的高职院校,其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紧密结合职业教育特点,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育人体系。学院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专业教学、校园文化和社会实践全过程,构建了“大思政”格局。通过理论教学、实践育人、网络思政等多维路径,学院有效提升了学生的政治素养和职业操守,尤其在生态环保、乡村振兴等国家战略背景下,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担当。此外,学院还通过党团建设、主题教育活动等形式,强化了思政教育的实效性和针对性。总体来看,辽宁生态工程职业学院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体系完整、形式多样,为学生全面发展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但在精细化管理和资源整合方面仍有提升空间。
一、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体系与顶层设计
辽宁生态工程职业学院高度重视思想政治教育的顶层设计,将其纳入学院发展的核心规划。学院成立了由党委书记牵头的工作领导小组,统筹协调思政课程建设、师资培训和学生活动,确保政策落地。具体举措包括:
- 制度保障:制定《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标准》,明确教学目标、课时分配和考核机制,确保思政课程与专业课程同向同行。
- 资源整合:设立专项经费支持思政教学改革,建设数字化教学资源库,例如VR红色教育基地、在线思政微课等。
- 协同育人:联动教务处、学工部、团委等部门,形成“课程思政+实践思政+网络思政”的立体化模式。
二、思政课程建设与教学创新
学院以思政课程为主渠道,注重教学内容的时代性和针对性。开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生态伦理与职业精神》等特色课程,将生态文明、工匠精神等主题融入教学。教学创新主要体现在:
- 案例教学:结合辽宁生态修复、乡村振兴等本地案例,增强理论教学的贴近性。
- 互动式课堂:采用辩论赛、情景模拟等形式,激发学生参与热情。
- 考核多元化:除笔试外,增设社会实践报告、志愿服务积分等评价维度。
三、实践育人品牌与特色活动
学院通过实践育人强化思政教育的感染力,打造了多个品牌项目:
- “绿色使命”社会实践:组织学生参与辽河流域生态调研、社区环保宣传,深化生态文明价值观。
- 红色研学之旅:依托辽宁抗联纪念馆等红色资源,开展主题党团日活动。
- 志愿服务常态化:与本地养老院、特殊教育学校共建实践基地,培养学生的奉献精神。
四、网络思政与信息化手段的应用
学院积极利用新媒体技术拓展思政教育阵地,成效显著:
- 新媒体矩阵:通过微信公众号、抖音等平台发布“微党课”“思政故事”,年阅读量超10万次。
- 线上互动平台:开发“智慧思政”APP,提供在线答疑、热点讨论等功能,增强师生互动。
- 虚拟仿真教学:利用VR技术还原党史重大场景,提升学习的沉浸感。
五、师资队伍建设与能力提升
学院通过“引培结合”打造高素质思政教师团队:
- 人才引进:聘请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专家、行业劳模担任兼职教师。
- 教师培训:每年组织思政教师参加省级以上研修班,覆盖率100%。
- 教研结合:鼓励教师申报思政类课题,近三年获批省级以上项目5项。
六、学生反馈与教育成效
通过问卷调查和座谈反馈,学生对思政教育的满意度达90%以上,具体表现为:
- 政治素养提升:学生入党申请率逐年递增,2023年提交入党申请书人数占比35%。
- 职业价值观巩固:毕业生在生态环保领域就业比例超过60%,多数学生认同“工匠精神”的价值。
- 社会责任感增强:疫情期间,超500名学生参与社区防疫志愿服务,获地方政府表彰。
七、问题与改进方向
尽管成效显著,学院思政教育仍面临挑战:
- 资源分配不均:部分实践基地利用率低,需进一步优化资源配置。
- 形式创新不足:网络思政内容同质化现象偶有出现,需加强原创性。
- 评价体系完善:学生思政素养的长期跟踪机制尚未完全建立。
未来,学院计划通过深化校企合作、开发特色思政课程包、建立动态评价数据库等措施,进一步提升思政教育的针对性和长效性。通过持续创新,辽宁生态工程职业学院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将更好地服务于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目标。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xhlnet.com/gaoxiao/4037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