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华大学校训的评述
北华大学的校训“崇德尚学,力行致远”凝练了学校的办学理念与文化精神,体现了对道德修养、学术追求、实践行动和长远目标的综合倡导。“崇德”强调品德修养的基石作用,“尚学”凸显对知识与真理的尊重,“力行”倡导实践与创新,“致远”则寄托了对师生未来发展的高度期待。这一校训的形成与北华大学的历史沿革紧密相关。作为吉林省属重点综合性大学,北华大学由原吉林师范学院、吉林医学院、吉林林学院等多所院校合并组建,校训继承了各前身院校的精神内核,同时融入了新时代高等教育的发展要求。其历史可追溯至20世纪初的地方教育实践,历经百年积淀,最终在2000年四校合并后明确为现校训,成为学校师生的共同价值指引。
---
北华大学校训的文本解析
北华大学的校训“崇德尚学,力行致远”由四组关键词构成,每一部分均承载深厚的文化内涵:
- 崇德:源自儒家思想中的“德行为先”,强调立身之本在于高尚的道德情操。北华大学将德育作为人才培养的核心,要求师生以德立身、以德治学。
- 尚学:倡导对知识的敬畏与追求,反映学校以学术为根基的办学传统。这一理念与近代中国“教育救国”思潮一脉相承,体现了对科学精神的推崇。
- 力行:出自《礼记·中庸》“力行近乎仁”,强调实践与行动的重要性。北华大学注重产学研结合,鼓励师生将理论转化为社会贡献。
- 致远:寓意目标高远、持之以恒,既指向个人成长,也契合学校建设高水平大学的长期愿景。
校训的历史渊源与形成过程
北华大学的校训是四校合并后对原有精神的整合与升华:
- 前身院校的校训传统:原吉林师范学院以“勤奋、严谨、求实、创新”为训,吉林医学院强调“精医尚德”,吉林林学院则注重“艰苦奋斗”。多元传统的交织为现校训提供了思想基础。
- 合并初期的文化融合:1999年四校合并筹建时,学校通过广泛征集意见,最终于2000年正式确立现校训,既保留历史底蕴,又体现综合性大学的定位。
- 新时代的深化发展:2010年后,校训进一步融入“双一流”建设目标,成为学校文化建设的核心载体。
校训与办学实践的关联
校训在北华大学的教育体系中体现为以下具体实践:
- 人才培养:通过“课程思政”强化崇德教育,开设“明德讲堂”等品牌活动;以“本科生导师制”落实尚学精神。
- 科学研究:建立“长白山特色资源研究院”等平台,推动力行导向的产学研合作,近五年承担国家级项目200余项。
- 社会服务:依托医学、林学等学科优势,开展乡村振兴、生态保护等实践,践行致远目标。
校训的文化象征与当代价值
校训不仅是文字符号,更是一种文化标识:
- 精神纽带作用:校训通过校歌、纪念碑等载体具象化,成为校友情感联结的纽带。每年开学典礼的“校训宣誓”仪式强化集体认同。
- 时代适应性: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背景下,校训中的力行与致远被赋予“科技报国”的新内涵。
- 国际交流意义:在校训英译“Virtue, Learning, Practice, Aspiration”框架下,学校与海外20余所高校建立合作,传播中国高教理念。
校训对师生行为的塑造
校训通过制度化设计深度影响校园行为规范:
- 教师层面:将“师德师风”纳入职称评审,设立“崇德奖教金”;要求教师年均参与社会实践不少于30天。
- 学生层面:实施“第二课堂成绩单”,将志愿服务、创新竞赛等力行表现计入学分;开展“致远计划”海外研修项目。
- 管理服务:行政部门以“尚学”为导向推行“学习型组织”建设,定期举办管理案例研讨活动。
校训的传播与影响力
北华大学通过多维度传播校训文化:
- 视觉系统设计:校徽中书本与山脉图案隐喻“学”与“行”,主楼广场的校训石刻成为标志性景观。
- 新媒体传播:官方微信公众号开设“校训故事”专栏,累计发布师生典型案例150余期。
- 学术研究转化:马克思主义学院出版《校训精神与高校文化建设》专著,系统阐释其理论价值。
校训的比较研究与特色
相较于同类院校,北华大学校训的独特性在于:
- 综合性表达:同时涵盖德、学、行、志四大维度,避免单一价值导向。
- 地域文化融合:东北地域的务实风格与校训中的力行要求高度契合。
- 可操作性:各词组均可对应具体考评指标,如“致远”体现为毕业生五年职业发展跟踪机制。
校训的未来发展展望
面向未来,校训将在以下方向持续演进:
- 数字化转型:开发校训主题VR课程,利用元宇宙技术构建沉浸式校史馆。
- 交叉学科延伸:在人工智能伦理、生态经济学等新兴领域探索校训的新诠释。
- 全球话语建构:通过“一带一路”教育行动,将校训理念与国际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对接。
作为北华大学精神的核心载体,校训“崇德尚学,力行致远”将继续引领学校在高等教育变革中保持文化定力,为区域与国家发展培育更多兼具品德修养与实践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其历史厚度与时代精神的结合,将成为中国地方高校文化建设的典范之一。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xhlnet.com/gaoxiao/4043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