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思想政治教育的
江苏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作为一所立足信息技术、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职业院校,始终坚持将思想政治教育摆在人才培养的核心位置。学院通过构建“大思政”格局,将思想引领融入专业教学、校园文化和社会实践,形成了具有职教特色的思政教育体系。其思政课程以立德树人为根本,注重理论性与实践性结合,依托红色资源丰富的江苏省地域优势,开展了多样化的主题教育与实践活动。同时,学院积极探索“课程思政”改革,推动专业课程与思政元素的有机融合,形成了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育人模式。此外,学生社团、志愿服务、校企合作等平台也成为思政教育的重要载体,有效提升了学生的政治素养与社会责任感。
一、思想政治教育的顶层设计与制度建设
江苏信息职业技术学院高度重视思想政治教育的系统性规划,将其纳入学院整体发展战略。通过成立思想政治工作领导小组,统筹协调教务、学工、团委等多部门资源,确保思政教育覆盖教育教学各个环节。具体措施包括:
- 政策保障:制定《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施意见》,明确思政课程建设标准、师资配备要求及专项经费支持。
- 协同机制:建立“党委领导、部门联动、院系落实”的三级管理机制,定期召开思政工作专题会议,解决实际难题。
- 考核评价:将思政教育成效纳入教师绩效考核和院系年度评估,强化责任落实。
二、思政课程体系的创新与实践
学院以思想政治理论课为主渠道,构建了“必修+选修+实践”三位一体的课程体系:
- 必修课程提质增效:优化《思想道德与法治》《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等课程内容,引入案例教学、情景模拟等互动方式,增强课堂吸引力。
- 选修课程拓展视野:开设“红色文化”“工匠精神与职业伦理”等特色选修课,满足学生多样化学习需求。
- 实践教学深化认知:组织学生参观周恩来纪念馆、沙家浜革命历史纪念馆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开展暑期“三下乡”等社会调研活动。
此外,学院还开发了线上思政资源库,利用“学习强国”等平台辅助教学,实现线上线下教育互补。
三、课程思政与专业教育的深度融合
江苏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将课程思政作为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抓手,推动各专业挖掘思政元素:
- 信息技术类专业:融入“网络强国战略”“信息安全与伦理”等内容,培养学生科技报国意识。
- 现代制造类专业:结合“大国工匠”案例,强化精益求精的职业精神。
- 商贸服务类专业:通过“诚信经营”“社会责任”等主题,塑造商业伦理观念。
学院还定期举办“课程思政示范课”评选活动,推广优秀教师的经验,形成示范效应。
四、实践育人平台的构建与成效
学院注重通过实践强化思政教育效果,搭建了多层次育人平台:
- 志愿服务品牌化:依托“青春之光”志愿团队,开展助残、环保、社区服务等公益活动,年均参与学生超2000人次。
- 校企协同育人:与华为、中兴等企业合作设立“思政实践基地”,让学生在实习中感受产业发展与国家战略的关联。
- 校园文化浸润:举办“红色讲堂”“工匠精神演讲赛”等活动,营造崇德向善的校园氛围。
五、师资队伍建设与资源保障
学院通过“引培并举”提升思政教师队伍素质:
- 人才引进:优先招聘具备马克思主义理论背景的博士或副高以上职称教师,近三年新增专职思政教师8名。
- 培训提升:组织教师参加省级思政课骨干培训、专题研修班,定期开展集体备课和教学研讨。
- 资源支持:设立专项经费用于思政课教学改革、课题研究和实践基地建设,确保教育可持续开展。
六、特色项目与品牌活动
学院结合区域特色和职教定位,打造了一批思政教育品牌:
- “锡商精神”传承计划:联合本地工商联,邀请企业家进校园讲述创新创业故事。
- “行走的思政课”:利用无锡物联网产业优势,组织学生走访高新企业,理解技术创新的国家意义。
- “青马工程”培训班:每年选拔百名学生骨干,通过理论学习和基层实践培养青年马克思主义者。
七、学生反馈与社会评价
根据校内调研,超85%的学生认为思政课程“内容贴近实际,启发性强”;多名学生在省级“思政风采大赛”中获奖。学院连续三年获评“江苏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先进集体”,相关经验被《中国教育报》等媒体专题报道。
八、未来发展与改进方向
面对新时代要求,学院计划进一步优化思政教育体系:
- 数字化赋能:开发VR思政实训项目,增强教学沉浸感。
- 评价体系完善:建立学生思政素养动态档案,追踪长期育人效果。
- 家校社联动:通过家长课堂、社区共建等形式,延伸教育链条。
结语
江苏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的思想政治教育以扎实的课程建设、丰富的实践载体和创新的育人模式,为学生成长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未来,学院将继续深化内涵建设,为培养德技并修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贡献力量。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xhlnet.com/gaoxiao/4080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