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海职业学院思想政治教育的
威海职业学院作为山东省高职院校的标杆之一,始终坚持将思想政治教育摆在人才培养的核心位置,构建了具有职教特色的思政育人体系。学校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通过课程教学、实践活动、校园文化等多维度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的落地,形成了“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工作格局。在课程建设上,学校注重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协同,将职业精神、工匠精神融入专业教学;在实践环节,依托威海红色资源开展主题教育,强化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此外,学校还通过数字化手段创新思政教育形式,打造线上线下结合的育人平台。整体来看,威海职业学院的思政教育既符合国家政策要求,又紧密结合职教特点,但在资源整合、个性化教育等方面仍有提升空间。一、威海职业学院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体系
威海职业学院构建了系统化的思政教育工作体系,涵盖制度建设、师资队伍、课程设计等多个层面。- 制度建设方面:学校成立思想政治工作领导小组,由党委书记牵头,定期召开专题会议研究部署思政教育任务,并将思政工作纳入年度考核指标。
- 师资队伍方面:打造“专兼结合”的思政教师团队,聘请行业劳模、企业导师担任校外辅导员,强化实践教学能力。
- 课程设计方面:开设《思想道德与法治》《形势与政策》等必修课,同时开发“红色胶东”“工匠精神”等特色选修课,形成“1+N”课程群。
二、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协同创新
学校注重发挥思政课程的主渠道作用,同时推动专业课程与思政元素的深度融合。在思政课程教学中,采用案例教学、情景模拟等互动方式,增强课堂吸引力。例如,结合威海刘公岛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资源,设计“甲午战争与民族复兴”专题教学模块。在课程思政方面,要求专业课教师挖掘职业伦理、创新精神等元素,如机电专业融入“大国工匠”案例,商贸专业强调“诚信经营”理念。
三、实践育人模式的特色与成效
威海职业学院将实践作为思政教育的重要抓手,形成了“基地+项目+活动”三位一体的育人模式。- 红色实践基地:与胶东(威海)党性教育基地、郭永怀事迹陈列馆等共建教学点,组织学生开展沉浸式学习。
- 志愿服务项目:常年开展“蓝马甲”社区服务、乡村振兴调研等活动,年均参与学生超5000人次。
- 文化品牌活动:举办“职教大讲堂”“工匠文化节”等,邀请全国劳模、技能大师进校分享。
四、数字化赋能思政教育的创新探索
学校积极利用信息技术拓展思政教育渠道,提升育人成效。开发“智慧思政”在线平台,整合微课、VR展馆等资源,学生可随时学习党史、政策解读等内容;通过大数据分析学习行为,为个性化思政教育提供依据。此外,依托微信公众号、抖音等新媒体平台,推送“抗疫精神”“职教故事”等主题内容,年阅读量超10万次。
五、当前存在的问题与改进方向
尽管威海职业学院的思政教育成果显著,但仍面临一些挑战:- 资源整合不足:校企协同育人的深度不够,企业参与思政教育的机制有待完善。
- 个性化教育欠缺:针对不同专业、不同性格学生的差异化教育手段仍需丰富。
- 评价体系单一:偏重理论考核,实践育人的长效评价机制尚未健全。
六、未来发展的重点任务
围绕新时代职业教育要求,学校计划从以下方面强化思政教育:一是深化产教融合,推动企业与学校共建思政实践基地;二是开发“思政+技能”融合课程,如“人工智能伦理”“绿色制造理念”等;三是构建动态评价体系,将学生日常行为、社会实践纳入思政学分考核。
七、结语
威海职业学院的思想政治教育始终紧扣“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根本目标,通过体系化设计、特色化实践和数字化赋能,培养了一大批德技并修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未来,学校需进一步突破惯性思维,在资源协同、精准育人等方面持续发力,为职业教育思政工作提供更多可复制的经验。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xhlnet.com/gaoxiao/4121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