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州工程职业学院校训的历史与内涵
德州工程职业学院作为一所专注于职业技术教育的高等院校,其校训体现了学校的办学理念和精神追求。校训作为学校的灵魂,不仅是对师生的行为指引,更是学校文化的集中体现。德州工程职业学院的校训是“厚德强技,精益求精”,这八个字凝聚了学校对人才培养的核心价值观——既注重德行的培养,又强调技能的提升,同时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
校训的历史可以追溯至学校的创立初期。德州工程职业学院的前身是上世纪80年代成立的职业技术学校,随着国家职业教育体系的完善,学校逐步升格为高等职业学院。在这一过程中,“厚德强技”的理念逐渐形成,并在2000年代初被正式确立为校训。此后,“精益求精”的补充进一步强化了学校对技术教育的严谨态度。校训的演变反映了学校从基础技能培训向高素质技术人才培养的转型,也体现了职业教育在国家发展中的战略地位。
校训“厚德强技”的渊源与意义
“厚德”一词源自中国传统文化,强调以德立身、以德服人。德州工程职业学院将“厚德”置于校训之首,突出了德育在职业教育中的重要性。学校认为,技术人才不仅需要过硬的专业能力,更应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感。例如,在课程设置中,学校将思政教育与专业课程深度融合,培养学生成为德才兼备的行业骨干。
“强技”则直接指向职业教育的核心目标——技能的掌握与创新。德州工程职业学院以工科为主,重点培养机械制造、电子信息、建筑工程等领域的技术人才。通过以下举措实现“强技”目标:
- 建设高标准实训基地,模拟真实工作环境;
- 推行“校企双元”育人模式,与知名企业合作开发课程;
- 鼓励师生参与技能大赛,以赛促学。
这两者的结合,体现了学校对“德技并修”的深刻理解,也为学生未来职业生涯奠定了坚实基础。
“精益求精”的现代诠释与实践
“精益求精”源自工匠精神的传统理念,但在现代职业教育中被赋予了新的内涵。德州工程职业学院将其作为校训的后半部分,旨在倡导师生在技术领域追求极致的态度。这一理念具体表现在:
- 教学标准:学校制定高于国家标准的技能考核体系,要求学生掌握前沿技术;
- 师资建设:定期选派教师赴企业实践,确保教学内容与行业动态同步;
- 科研创新:设立技术攻关小组,解决企业实际生产难题。
例如,在数控技术专业中,学生不仅学习基础操作,还需参与精密零件加工项目,误差需控制在0.01毫米以内。这种严苛的训练培养了学生追求卓越的习惯,也使学校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中获得高度认可。
校训与学校发展的互动关系
校训的提出并非孤立的文化符号,而是与德州工程职业学院的发展历程紧密相关。建校初期,学校以培养基层技术工人为主,强调“实用为先”;随着产业升级,学校逐步将“创新”和“品质”纳入人才培养目标。校训的调整正是这一转型的缩影。
近年来,学校通过以下方式将校训融入日常管理:
- 将“厚德”表现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
- 设立“技能大师工作室”,由行业专家带领师生突破技术瓶颈;
- 每年举办“工匠精神”主题活动,邀请劳模进校园分享经验。
这种全方位渗透使校训从口号转化为实际行动,也为学校赢得“山东省高技能人才培养示范基地”等称号提供了文化支撑。
校训对社会服务的延伸影响
德州工程职业学院的校训不仅塑造了校园文化,还通过社会服务扩大了其影响力。学校依托“厚德强技”理念,开展了多项面向社会的技术服务:
- 为本地中小企业提供技术改造支持,近三年完成项目200余项;
- 开设社区技能培训课程,累计培训下岗职工和农民工超过5000人次;
- 组织师生参与乡村振兴项目,帮助农村地区推广农业机械化技术。
这些实践既检验了师生的专业技能,也践行了“德技双馨”的校训要求。一名参与过援疆技术帮扶的教师表示:“‘精益求精’的校训提醒我们,即使面对偏远地区的简单设备,也要用最高标准完成任务。”
校训在新时期的传承与挑战
随着智能制造和数字化转型的加速,德州工程职业学院的校训面临新的解读与实践需求。学校近年来通过以下方式赋予校训时代特征:
- 在传统工科专业中融入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等新课程;
- 建立“德技融合”学分银行,记录学生在品德与实践中的成长;
- 与德国职业院校合作,引入国际认证的技能评估体系。
与此同时,如何平衡规模扩张与质量提升、如何保持技能教育的“人文温度”等问题,仍需在校训指引下探索答案。一位校级领导在访谈中提到:“‘厚德强技’不是静态要求,它需要随着技术变革不断丰富内涵,这是我们未来十年的重点课题。”
德州工程职业学院的校训从历史中走来,承载着职业教育的初心与理想;它也将继续伴随学校的发展,在培养大国工匠的道路上发挥精神引领作用。通过代代师生的践行,“厚德强技,精益求精”这八个字已不仅是刻在墙上的文字,更成为流淌在校园每个角落的文化基因。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xhlnet.com/gaoxiao/4194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