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课程设置上,学院以思想政治理论课为主干,结合专业特色开设多样化选修课,并依托数字化教学平台提升互动性。同时,学院通过党建引领、社团活动、志愿服务等途径,强化学生的价值认同与实践能力。师资方面,学院组建了专兼结合的思政教师队伍,定期开展教研活动,确保教学内容的时效性与针对性。此外,东方学院还注重校企合作与红色教育基地建设,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实践机会。总体而言,其思政教育体系兼具理论深度与实践广度,但在资源整合与创新形式上仍有提升空间。
一、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与教学特色
浙江财经大学东方学院的思想政治教育以课程建设为根基,构建了层次分明、内容丰富的教学体系。
- 核心课程全覆盖:开设“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等必修课,严格遵循教育部要求,确保课时与学分达标。
- 特色选修课拓展:结合财经类院校特点,增设“经济伦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商业实践”等课程,将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机融合。
- 数字化教学创新:利用在线平台开展混合式教学,通过案例库、微课视频等形式增强学生参与度,例如在“形势与政策”课中引入实时热点分析。
教学过程中,教师注重启发式讨论与情景模拟,例如组织模拟“两会”提案活动,引导学生将理论转化为现实思考。
二、实践育人平台与校园文化建设
学院将思政教育从课堂延伸至课外,形成了多元化的实践载体。
- 党建引领示范:学生党支部定期开展“红色读书会”“党史知识竞赛”等活动,党员带头参与社区服务,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 社团文化浸润:支持“青年马克思主义研究会”“乡村振兴研习社”等思政类社团发展,年均举办讲座、辩论赛等活动超20场。
- 志愿服务常态化:与属地政府合作建立志愿服务基地,组织学生参与亚运会筹备、留守儿童帮扶等公益项目,年均服务时长超5000小时。
此外,学院打造“东方讲坛”品牌,邀请党政干部、优秀校友分享成长经历,强化榜样引领作用。
三、师资队伍建设与教研能力提升
学院通过“引育并举”策略,打造了一支政治过硬、业务精湛的思政教师队伍。
- 专职教师专业化:要求思政课教师100%具备硕士以上学历,定期参与省级思政课教师研修班,近三年获批厅级思政课题5项。
- 兼职教师多元化:聘请企业高管、司法工作者担任校外导师,开设“法治中国”“企业家精神”等专题课程。
- 集体备课制度化:每周开展教学研讨,聚焦社会热点更新教案,例如围绕“共同富裕”主题设计跨学科教学模块。
通过“青年教师教学竞赛”“思政课程示范课评选”等机制,持续提升教学质量。
四、校企协同与红色教育资源整合
学院积极链接社会资源,拓展思政教育的实践维度。
- 校企合作课程开发:与会计师事务所、金融机构共建“职业伦理实训室”,通过真实案例解析职业道德规范。
- 红色教育基地建设:与南湖革命纪念馆、浙西南革命根据地签约,组织学生开展“重走红色路线”研学活动,年均覆盖学生800余人次。
- 校友资源联动:邀请基层就业校友回校宣讲,用鲜活案例诠释“小我融入大我”的价值观。
2022年,学院与地方税务局合作开展的“税收政策进社区”项目获评省级优秀社会实践案例。
五、现存挑战与未来优化方向
尽管成效显著,学院思政教育仍面临一些发展瓶颈。
- 资源整合有待深化:独立学院在经费、师资方面存在约束,需进一步争取母体高校及地方政府支持。
- 学生参与差异性明显:部分学生对理论课程兴趣不足,需创新评价方式,例如增加实践成果学分转换机制。
- 品牌影响力不足:相较于公办院校,思政教育成果的社会认知度偏低,需加强媒体宣传与跨校交流。
未来可探索“思政+人工智能”教育模式,开发虚拟仿真教学项目,同时优化校内外资源联动机制。
六、结语
浙江财经大学东方学院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既体现了国家对高校思政工作的基本要求,又立足财经类独立学院的实际,通过课程创新、实践育人、师资强化和社会协同形成了鲜明特色。在持续改革中,其育人实效将进一步凸显,为培养德才兼备的应用型人才提供坚实保障。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xhlnet.com/gaoxiao/4229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