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州学院校训及其历史的
宿州学院的校训是“厚德、博学、励志、笃行”,这八个字集中体现了学校的办学理念和精神追求。“厚德”强调道德修养的重要性,倡导师生以高尚的品德立身;“博学”鼓励广泛学习,拓宽知识视野;“励志”意在激励学生树立远大志向,不懈奋斗;“笃行”则要求将所学付诸实践,脚踏实地。这一校训不仅契合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也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呼应。
校训的形成与宿州学院的历史发展紧密相关。学校前身可追溯至1949年创办的皖北宿县区师范学校,历经多次更名与合并,2004年升格为本科院校,正式定名为宿州学院。校训的确立伴随着学校办学层次的提升,反映了从师范教育向综合性大学的转型过程中对人才培养的更高要求。校训的提出汲取了中国传统文化精髓,同时结合现代教育理念,成为凝聚师生共识的精神旗帜。以下将详细探讨校训的内涵、历史渊源及其对校园文化的影响。
---
一、宿州学院校训“厚德、博学、励志、笃行”的具体内涵
宿州学院的校训由四个关键词构成,每个词语都承载着独特的教育意义,共同构成了学校人才培养的核心价值观。 1. 厚德 “厚德”源自《周易·坤卦》“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强调道德修养是立人之本。宿州学院将“厚德”置于校训首位,体现“德育为先”的教育理念。学校通过思政课程、社会实践和师德建设,培养学生成为德才兼备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 2. 博学 “博学”出自《礼记·中庸》“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倡导广泛涉猎知识。宿州学院注重学科交叉与通识教育,鼓励学生拓宽视野,培养复合型人才。 3. 励志 “励志”体现为树立远大理想并为之奋斗的精神。学校通过创新创业教育、学术竞赛和榜样宣传,激励学生勇于追梦。 4. 笃行 “笃行”强调实践能力,与“知行合一”的传统思想一脉相承。宿州学院通过校企合作、实习基地建设和志愿服务,推动学生将理论转化为行动。 ---二、校训的历史渊源与演变过程
宿州学院校训的形成与学校发展历程息息相关,其历史可划分为以下阶段:- 奠基阶段(1949-2004年)
学校前身为皖北宿县区师范学校,以培养基础教育师资为主。早期的教育理念侧重于“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为校训的提出奠定了道德与学术并重的基调。
- 转型阶段(2004年升本后)
随着升格为本科院校,学校提出“厚德、博学、励志、笃行”的校训,旨在适应高等教育大众化趋势,培养应用型人才。这一阶段校训正式成为校园文化的核心符号。
- 深化阶段(2010年至今)
校训的内涵不断丰富,融入创新创业教育、产学研结合等现代元素。学校通过校史馆、开学典礼等载体强化校训的传播,使其成为师生共同遵循的行为准则。
三、校训与校园文化建设的互动关系
校训不仅是口号,更是宿州学院校园文化建设的指导纲领,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1. 精神引领作用 校训通过校徽、标语等形式渗透到校园各个角落,塑造了“崇德尚学”的校风。例如,每年开展“师德标兵”“学霸宿舍”评选,彰显校训的榜样力量。 2. 行为规范功能 学校将校训要求融入学生守则和教师考核体系,如“笃行”对应实践学分制,“励志”体现在职业规划课程中。 3. 社会影响力扩展 校训精神延伸至社会服务领域。宿州学院依托地方资源,开展乡村振兴、文化传承等项目,践行“厚德”“笃行”的理念。 ---四、校训在现代教育中的现实意义
在高等教育竞争日益激烈的背景下,宿州学院校训的当代价值愈发凸显:- 回应时代需求
“博学”“励志”契合创新型国家建设对人才的要求,鼓励学生适应科技变革。
- 强化文化自信
校训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了师生的文化认同感。
- 促进全面发展
通过德、智、志、行的统一,校训助力学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xhlnet.com/gaoxiao/4266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