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石油化工学院作为一所以石油化工为特色的应用型本科院校,其校训“崇德、博学、求实、创新”深刻体现了学校的办学理念与育人目标。“崇德”强调品德修养,彰显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博学”倡导广博学识,契合高等教育对复合型人才的培养需求;“求实”突出务实作风,呼应石油化工行业注重实践的特性;“创新”则立足时代发展,激励师生开拓进取。这八字校训既传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又融合了现代教育精神,为学校发展提供了价值引领。
在校长层面,广东石油化工学院现任校长张清华教授是学校改革发展的核心推动者。作为石油化工领域的资深专家,他兼具学术造诣与管理经验,带领学校在学科建设、产教融合、服务地方经济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其治校理念强调“应用型、特色化、国际化”,注重以产业需求为导向,培养高素质工程技术人才,为学校建设成为高水平应用型大学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广东石油化工学院校训的内涵与意义
校训是大学精神的高度凝练,广东石油化工学院的“崇德、博学、求实、创新”从四个维度构建了其文化内核:- 崇德:将德育置于首位,强调“德才兼备”的培养目标。学校通过思政课程、志愿服务、道德讲堂等形式,引导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 博学:倡导跨学科知识融合,构建“石油化工+”课程体系。例如,开设能源经济、化工环保等交叉学科专业,拓宽学生视野。
- 求实:突出实践能力培养,依托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校企联合实验室等平台,让学生参与实际工程项目。
- 创新:鼓励科研反哺教学,设立大学生创新创业基金,近年来学生在“互联网+”等竞赛中屡获国家级奖项。
这一校训不仅指导师生行为准则,更与学校“立足广东、面向行业、服务国家”的定位高度契合,为其特色化发展提供了精神动力。
二、校训在校园文化中的具体实践
广东石油化工学院将校训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形成独具特色的文化生态:- 崇德实践:开展“师德标兵”“最美大学生”评选,树立道德榜样;与茂名市共建“好心文化”教育基地,传承地方优秀传统文化。
- 博学支撑:图书馆馆藏文献覆盖石油化工全产业链,定期举办“能源前沿”学术讲座,邀请院士、行业专家分享最新研究成果。
- 求实载体:与中石化、中海油等企业共建实习基地,推行“毕业设计真题真做”模式,超过70%的学生毕业论文源于企业实际需求。
- 创新平台:设立“创新班”“卓越工程师班”,建立大学生科技园,孵化学生创业项目30余项,部分已实现科技成果转化。
通过这些举措,校训从抽象理念转化为可感知、可参与的日常活动,深刻影响着师生的价值取向与行为方式。
三、校长张清华的教育理念与治校方略
校长张清华教授作为学校发展的领航人,其教育思想与实践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学科建设:强化“大化工”学科群优势,推动化学工程与技术学科跻身广东省高水平大学重点建设学科,新增能源化工等战略性新兴专业。
- 产教融合:牵头成立“广东石油化工产教融合联盟”,构建“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毕业生年均就业率达98%以上,超60%进入石化行业骨干企业。
- 国际化办学:与德国、加拿大等国高校合作开展“2+2”双学位项目,引进国际工程师认证标准,提升人才培养的全球竞争力。
在其领导下,学校获批硕士学位授予单位,科研经费年均增长20%,成为华南地区石油化工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
四、校训与校长理念对学校发展的协同效应
校训精神与校长治校方略相互促进,共同推动学校高质量发展:- 战略定位契合:校训中的“求实”与校长倡导的“应用型”定位高度一致,促成了学校“产学研用”一体化办学特色的形成。
- 资源配置优化:围绕“创新”导向,校长推动建设了广东省石化装备故障诊断重点实验室等科研平台,近三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数量翻番。
- 社会声誉提升:通过践行“崇德博学”,学校获评“全国模范职工之家”“广东省文明校园”,校长本人获“石油和化工教育杰出贡献奖”。
这种协同效应使广东石油化工学院在地方高校竞争中脱颖而出,成为行业特色型高校转型发展的典型案例。
五、面向未来的深化发展方向
立足新时代,广东石油化工学院需进一步激活校训与校长管理效能:- 拓展校训育人维度:将“碳中和”等国家战略融入“博学”教育,开设绿色化工课程模块,培养复合型产业人才。
- 强化校长引领作用:深化“新工科”建设,推动人工智能与传统化工专业交叉融合,打造数字化转型标杆学院。
- 完善制度保障:建立校训践行评价体系,将师德师风、创新能力等纳入教师考核;优化校长任期目标责任制,确保发展规划连贯性。
通过校训文化的代际传承与校长战略的持续创新,广东石油化工学院有望在“双碳”目标和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中发挥更大作用,谱写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xhlnet.com/gaoxiao/4267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