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训的历史可追溯至学校创建之初,经过多次讨论与凝练,最终确定为现在的表述。其中"明德"强调道德修养,"博学"倡导广泛学习,"求实"注重实践精神,"创新"鼓励开拓进取。
作为一所以服务民族地区发展为特色的高校,大连民族大学的校训既传承了中国传统文化精髓,又融入了现代教育理念,更体现了服务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办学特色。校训不仅是学校文化的核心,也是指引师生成长的重要精神力量,对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具有深远意义。
大连民族大学校训的内涵解析
大连民族大学的校训"明德、博学、求实、创新"虽然仅有八个字,却蕴含着丰富的教育理念和文化内涵。首先,"明德"取自《大学》开篇"大学之道,在明明德",体现了学校对道德修养的高度重视。这要求师生不仅要追求知识,更要注重品德修炼,成为德才兼备的人才。
- 在具体实践中表现为诚信教育、社会责任培养等方面
- 通过各类德育活动和课程思政予以贯彻
- 形成了以德立校、以德育人的校园文化
其次,"博学"源自《论语》"博学而笃志",强调广泛学习与专精结合。
- 鼓励学生拓宽知识视野,构建完整知识体系
- 通过跨学科课程设置和通识教育实现
- 特别重视民族文化知识的传承与创新
"求实"彰显了学校注重实践、脚踏实地的办学风格。
- 体现在强调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方法
- 鼓励师生深入民族地区开展调查研究
- 形成了服务民族地区发展的办学特色
最后,"创新"反映了时代要求,是学校发展的动力源泉。
- 通过创新课程和科研项目培养创新思维
- 在民族文化保护与传承中寻求创新突破
- 为学生创新创业提供全方位支持
这四个方面相辅相成,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教育理念体系,指导着学校的教育教学各项工作。
校训的历史沿革与发展
大连民族大学的校训并非一蹴而就,而是经过长期发展和完善的过程。学校创建之初,作为民族院校的特殊定位,就十分重视对师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和民族文化传承。在建校初期,虽然没有明确的校训表述,但"民族团结、勤奋学习"等理念已经深深植根于校园文化中。
随着学校的发展和办学理念的成熟,20世纪90年代中期,学校开始正式讨论确立校训的问题。经过多轮研讨和广泛征求意见,最终确定了"明德、博学、求实、创新"这八个字为核心内容的校训。
确立校训的过程具有以下特点:
- 广泛征求师生员工意见,体现民主决策
- 融合传统文化与现代教育理念
- 充分考虑民族院校的特殊使命
- 经过专家论证和反复修订完善
进入21世纪后,学校在不同发展阶段对校训内涵进行了与时俱进的阐释。
- 在人才培养方面,强化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 在服务社会方面,突出了对民族地区的智力支持
- 在文化建设方面,注重了多元文化交融的特色
近年来,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校训的践行方式也不断创新,通过课程设置、校园活动、社会实践等多种渠道,让校训精神真正内化为师生的行为准则和精神追求。
校训与办学特色的关系
大连民族大学的校训与其办学特色紧密相连,互相促进。作为国家设立的普通高等学校,学校始终坚持"为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服务"的办学宗旨,校训中的各项要求都与这一宗旨相契合。
"明德"在民族院校中有着特殊意义。
- 强调民族团结教育,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 尊重各民族文化差异,倡导相互理解和包容
- 培养学生服务民族地区的社会责任感
"博学"体现在学校的学科专业设置上。
- 既开设面向全国的通用专业
- 又设有民族语言文化等特色专业
- 形成了文理交融、基础与应用并重的学科体系
"求实"表现为学校与民族地区的紧密联系。
- 师生经常深入民族地区开展调研和实践
- 科研选题注重解决民族地区实际问题
- 毕业生大量奔赴民族地区基层工作
"创新"则体现在学校发展民族教育的探索中。
- 创新民族人才培养模式
- 探索民族文化传承新途径
- 开发适合民族地区发展的新技术
可以说,校训为学校的特色发展提供了精神指引,而办学特色又使校训的内涵更加丰富和具体。
校训在教育教学中的体现
大连民族大学将校训精神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形成了鲜明的育人特色。在德育方面,"明德"要求通过多种方式实现。
- 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和民族团结教育课程
- 举办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
- 开展志愿服务等实践活动
在智育方面,"博学"理念落实到教学各个环节。
- 构建跨学科课程体系,拓宽学生知识面
- 加强通识教育,培养全面发展人才
- 重视语言能力培养,特别是民族语言教学
在实践教学方面,"求实"精神得到充分体现。
- 加大实验、实习、实训课时比例
- 建立稳定的校外实践教学基地
- 组织学生参与民族地区社会调查
在创新能力培养方面,"创新"要求贯穿始终。
- 开设创新思维与创新方法课程
- 鼓励学生参与科研项目和学科竞赛
- 建立大学生创新创业孵化平台
通过这些措施,校训从抽象的理念转化为具体的教育实践,真正发挥了指引方向、凝聚力量的作用。
校训对师生发展的影响
大连民族大学的校训对师生成长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塑造了独特的校园文化。对于教师而言,校训是职业发展的指南针。
- 要求教师既要做经师,更要做人师
- 鼓励教师进行教学改革和创新
- 促进教师深入民族地区开展社会服务
对于学生来说,校训是成长成才的航标灯。
-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和人生目标
- 激励学生刻苦学习,全面发展
- 培养学生服务民族地区的意识和能力
校训还深刻影响着师生关系。
- 促进了教学相长的良性互动
- 增进了不同民族师生间的理解和友谊
- 营造了和谐共进的校园氛围
多年来,在校训精神的指引下,学校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
- 毕业生遍布全国各民族地区
- 许多人成为民族地区发展的骨干力量
- 为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做出了积极贡献
一代代师生以实际行动践行着校训精神,使之成为大连民族大学最鲜明的文化标识和精神传承。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xhlnet.com/gaoxiao/4289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