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普通高校

韶关学院的思想政治教育怎么样(韶关学院思政教育)

韶关学院思想政治教育 韶关学院作为广东省属综合性本科院校,始终坚持把思想政治教育摆在立德树人的核心位置,构建了较为完善的育人体系。学校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结合地方特色和学生需求,通过课程建设、实践教育、校园文化等多维度推进思政工作。在课程教学上,学校注重将思政理论课与专业教育相结合,强调案例教学和实践互动;在实践环节,通过红色教育基地参观、志愿服务等活动深化学生的价值认同。此外,学校还依托党建带团建、学生社团等平台,营造了浓厚的思政育人氛围。总体来看,韶关学院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扎实有效,但在创新形式、资源整合等方面仍有提升空间。

一、韶关学院思想政治教育的课程体系建设

韶关学院高度重视思政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构建了以“思政必修课+选修课+专业渗透”为框架的课程体系。
  • 思政必修课全覆盖:学校严格按照教育部要求开设《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等核心课程,并配备经验丰富的教师团队,确保教学内容的理论性和时代性。
  • 特色选修课拓展:结合地域文化,开设了《粤北红色文化研究》《岭南传统伦理思想》等选修课,帮助学生从本土视角理解国家发展脉络。
  • 专业课程思政融合:推动“课程思政”改革,要求专业课教师挖掘学科中的思政元素,例如在理工科课程中融入科学精神与家国情怀教育。

二、实践教育与社会服务的深度融合

韶关学院将实践育人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抓手,形成了“校内实践+校外基地”的双轨模式。
  • 红色文化实践:组织学生参观韶关红军长征纪念馆、北伐战争纪念馆等红色教育基地,通过沉浸式学习强化理想信念。
  • 志愿服务常态化:依托“青年志愿者协会”,开展扶贫支教、社区服务等活动,年均参与学生超5000人次,助力学生树立社会责任感。
  • 校企合作实践:与本地企业共建思政实践基地,例如在乡村振兴项目中引导学生参与调研,深化对国家政策的理解。

三、校园文化与思政教育的协同创新

学校通过打造特色校园文化品牌,潜移默化地提升思政教育的吸引力。
  • 党建带团建活动:定期举办“党团知识竞赛”“青年大学习”等活动,增强学生的政治认同。
  • 社团文化育人:支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会”等学术社团发展,鼓励学生自主开展理论研讨。
  • 网络思政阵地建设:利用微信公众号、抖音等平台推送思政微课,以青年喜闻乐见的形式传播正能量。

四、师资队伍建设与教学能力提升

韶关学院通过内培外引,打造了一支政治素质过硬、业务能力突出的思政教师队伍。
  • 教师培训机制:每年选派思政课教师参加省级以上研修班,并定期举办校内教学沙龙,促进经验交流。
  • 科研反哺教学:鼓励教师申报思政类课题,近三年获批省部级项目10余项,研究成果直接应用于课堂教学。
  • 校外专家资源整合:邀请党政领导干部、先进模范人物进校开设讲座,丰富教学内容。

五、学生评价与反馈机制的完善

学校注重通过多元评价体系优化思政教育效果。
  • 动态教学评估:每学期开展学生评教,针对思政课程的趣味性、实用性等维度收集意见。
  • 个性化辅导:设立“思政导师制”,为学生在价值观塑造、生涯规划等方面提供一对一指导。
  • 校友跟踪调研:通过对毕业生的长期随访,评估思政教育的长期影响力。

六、面临的挑战与未来发展方向

尽管韶关学院的思政教育取得显著成效,但仍需在以下方面持续发力:
  • 教学形式创新:进一步探索虚拟现实(VR)技术、情景模拟等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应用。
  • 资源整合优化:加强校内外思政教育资源的联动,例如与地方政府共建实践教学平台。
  • 学生参与度提升:针对部分学生存在的“被动学习”问题,设计更具互动性的教学环节。
韶关学院的思想政治教育始终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根本问题,通过系统化设计、多途径实施,形成了具有校本特色的育人模式。未来,学校将进一步顺应时代要求,深化教育改革,为党和国家输送更多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xhlnet.com/gaoxiao/430229.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y159820103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