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熟理工学院校训的
常熟理工学院的校训是"立本求真,日新致远",这八个字凝练了学校的办学理念与精神追求。校训中的"立本"强调扎根根本,注重基础,体现了学校对人才培养的严谨态度;"求真"则倡导科学精神与实事求是,鼓励师生探索真理;"日新"源自《礼记·大学》的"苟日新,日日新",寓意不断创新;"致远"则寄托了对师生胸怀远大、追求卓越的期望。校训的历史可追溯至学校前身——1958年成立的苏州师范专科学校,后经多次合并与更名,于2004年升格为本科院校并正式确立现校训。这一过程反映了学校从师范教育向应用型理工院校的转型,校训的制定既继承了传统师范教育的严谨性,又融入了现代高等教育的创新要求,成为学校精神文化的核心标识。
常熟理工学院校训的文本解析
"立本求真,日新致远"作为校训,每一词组均蕴含深刻内涵:
- 立本:强调立德树人,以德为先,同时立足学科基础与应用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
- 求真:体现学术研究的科学性与严谨性,要求师生在科研与学习中坚持真理。
- 日新:呼应时代发展需求,鼓励技术创新与教育改革,保持与时俱进。
- 致远:倡导开放包容的视野,培养具备国际竞争力和社会责任感的人才。
校训整体结构对仗工整,既有传统文化的底蕴,又具现代教育的前瞻性,反映了学校"扎根地方、服务行业"的办学定位。
校训的历史渊源与演变
常熟理工学院的校训形成与学校发展历程密切相关:
- 师范教育时期(1958-1989):前身苏州师范专科学校以"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为育人核心,为校训中的"立本"精神奠定基础。
- 高职转型阶段(1989-2004):学校更名为常熟高等专科学校,确立"应用导向"的办学方针,"求真"与"日新"理念逐步凸显。
- 本科确立时期(2004年至今):升格为本科院校后,校训正式凝练为现版本,反映了从单一师范教育向多学科协调发展的转型。
校训的演变见证了学校从专科到本科、从师范到理工的跨越,兼具继承性与时代性。
校训与校园文化的融合实践
常熟理工学院通过多维举措将校训精神渗透至校园文化建设中:
- 教学体系:课程设置注重基础理论与实践能力并重,如"立本"体现于通识教育课程,"日新"融入创新创业教育模块。
- 学术活动:定期举办"求真讲坛",邀请院士、行业专家分享前沿科技,强化科研伦理教育。
- 学生培养:通过"致远计划"支持学生海外交流,并与企业共建实训基地,践行"致远"目标。
此外,校训元素融入校园景观设计,如主广场的"日新"雕塑、图书馆的"求真"主题浮雕,形成文化熏陶的物理载体。
校训对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的指导作用
校训精神深刻影响着学校的学科布局与育人模式:
- 学科发展:围绕地方产业需求,重点建设新能源、智能制造等学科,体现"立本"于地方经济;同时布局人工智能等新兴领域,呼应"日新"。
- 人才培养:实施"双导师制"(校企联合培养),强化实践能力;设立"求真奖学金",鼓励学术突破。
- 社会服务:与常熟汽车零部件企业共建技术研究中心,推动产学研用结合,彰显"致远"的社会价值。
这种指导作用使得学校在应用型高校评估中多次获评优秀,毕业生就业率持续位居省内前列。
校训精神的当代价值与未来展望
在高等教育改革深化的背景下,校训精神展现出新的时代意义:
- 应对技术变革:面对产业升级,校训中的"日新"推动学校在数字经济、绿色能源等领域的课程改革。
- 文化传承创新:通过"吴文化研究院"等平台,将"立本"与传统地域文化研究相结合,丰富人文教育内涵。
- 全球化视野:"致远"精神促成了与德国、日本高校的联合实验室项目,提升国际化办学水平。
未来,学校将进一步依托校训内核,探索产教融合新模式,为长三角区域发展输送更多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xhlnet.com/gaoxiao/4303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