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普通高校

上海商学院的校训是什么,有何历史(上商校训历史)

上海商学院校训的历史与内涵评述 上海商学院作为一所以商科为主的高等院校,其校训集中体现了学校的办学理念、精神追求与文化传承。校训是“厚德博学,经世济民”,短短八字既承载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又展现了现代商科教育的使命。其中,“厚德”强调道德修养,要求师生以德立身;“博学”倡导广泛学习,追求知识广博;“经世”体现学以致用,服务社会的志向;“济民”则彰显了商学院培养人才、贡献社会的终极目标。 这一校训的形成与上海商学院的发展历程密切相关。学校前身可追溯至1950年成立的中央税务学校华东分校,后逐步演变为以商科教育为核心的本科院校。校训的提出既是对历史积淀的总结,也是对新时代商科教育使命的回应。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学校始终将“厚德博学,经世济民”作为育人核心,培养了一大批兼具专业能力与社会责任感的高素质商业人才。

一、上海商学院校训的具体内容与解读

“厚德博学,经世济民”作为上海商学院的校训,每一词语均具有深刻的内涵:
  • 厚德:源自《周易》中的“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强调道德修养是立人之本。商学院将“厚德”置于首位,体现了德育为先的教育理念,要求师生在商业活动中坚守诚信、公平与责任。
  • 博学:出自《论语》的“博学而笃志”,倡导广泛涉猎知识,尤其在现代商科教育中,跨学科学习与国际化视野尤为重要。学校通过多元课程设置,鼓励学生成为复合型人才。
  • 经世:意为治理世事,强调知识的实践性。商学院注重培养学以致用的能力,通过校企合作、实习实训等方式,帮助学生将理论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 济民:体现儒家“达则兼济天下”的思想,是商学院社会责任感的集中表达。学校鼓励学生未来在商业领域中不仅追求个人成功,更应关注社会公益与可持续发展。

二、校训的历史渊源与演变

上海商学院的校训与其办学历史紧密相连。学校的前身是1950年成立的中央税务学校华东分校,早期以培养财税干部为主,注重专业性与服务性。随着时代变迁,学校逐步发展为综合性商科院校,校训也经历了从隐性到显性的过程。
  • 早期阶段(1950s-1980s):学校的教育目标以“专业扎实、服务社会”为主,虽未明确校训,但“经世济民”的理念已融入教学实践。
  • 转型阶段(1990s-2000s):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学校开始注重商科教育的全面性,提出“厚德博学”的培养目标,并逐步形成校训雏形。
  • 正式确立(21世纪以来):在升格为本科院校后,学校正式将“厚德博学,经世济民”定为校训,既是对历史的总结,也明确了未来发展方向。

三、校训与学校办学理念的契合

上海商学院的校训与其办学定位高度一致:
  • 应用型人才培养:校训中的“经世”直接对应学校“应用型、特色化、国际化”的办学定位,强调理论与实践结合。
  • 德育与智育并重:通过“厚德博学”,学校构建了以道德教育为基础、以专业知识为核心的教育体系。
  • 社会责任感培养:“济民”理念体现在课程设计、社会实践和公益活动中,如企业伦理、绿色商业等特色课程。

四、校训在校园文化中的体现

上海商学院通过多种形式将校训融入校园文化:
  • 视觉符号:校训刻于校门、图书馆等标志性建筑上,并通过宣传片、手册等广泛传播。
  • 主题活动:举办“厚德讲堂”“商业伦理辩论赛”等活动,强化校训的实践意义。
  • 校友榜样:杰出校友的案例展示校训的现实影响力,如创业典型、公益先锋等。

五、校训的当代价值与未来展望

在全球化与数字化的商业环境中,上海商学院的校训仍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 应对商业伦理挑战:“厚德”提醒学生在复杂商业环境中守住道德底线。
  • 适应知识更新需求:“博学”鼓励师生持续学习,跟上技术变革步伐。
  • 服务国家战略:“经世济民”与“长三角一体化”“乡村振兴”等政策相呼应,体现高校担当。
未来,上海商学院将继续深化校训内涵,将其贯穿于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与社会服务的全过程,为新时代商业文明建设贡献力量。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xhlnet.com/gaoxiao/431134.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y159820103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