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普通高校

东北师范大学的思想政治教育怎么样(东北师大思政教育如何)

东北师范大学思想政治教育 东北师范大学作为教育部直属的“双一流”建设高校,长期以来将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办学育人的核心任务,形成了理论与实践并重、全员参与的特色体系。学校依托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深厚基础,构建了贯穿课程、科研、实践、文化等多维度的思想政治教育网络,成效显著。在课程建设上,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推进,注重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在师资方面,汇聚了一支高水平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教学团队;在实践环节,通过红色教育基地、志愿服务等活动深化教育效果。此外,学校还创新性地将信息化手段融入思政教育,提升了教学的互动性和时代感。总体来看,东北师范大学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兼具权威性、系统性和前瞻性,为培养新时代高素质人才提供了坚实保障。

一、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的特色与创新

东北师范大学的思政课程体系以“铸魂育人”为根本目标,突出以下特点:
  • 课程结构分层递进:构建“基础+拓展+实践”三级课程体系,本科阶段开设《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核心课程,研究生阶段增设专题研讨课,辅以实践学分要求。
  • 课程思政全覆盖:推动专业课与思政元素深度融合,例如在历史学、教育学等学科中嵌入价值观引导,形成“大思政”格局。
  • 教学模式创新:采用案例教学、情景模拟、翻转课堂等形式,增强学生参与感。例如,“党史微课堂”项目通过学生主讲红色故事,提升学习主动性。

二、师资队伍与科研支撑的双轮驱动

学校通过引进与培养并举,打造了一支学术功底扎实、教学经验丰富的思政教师队伍:
  • 高层次人才汇聚:马克思主义学院拥有多名国家级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主持多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为思政教育提供理论支撑。
  • 青年教师培养计划:通过“青马工程”“教学能力工作坊”等机制,提升青年教师的政治素养与教学水平。
  • 科研成果反哺教学:将党的创新理论研究最新成果转化为教学案例,如“乡村振兴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课题成果直接应用于课堂讨论。

三、实践育人体系的深度拓展

东北师范大学注重将理论教育转化为实际行动,形成了多元化的实践平台:
  • 红色教育常态化:组织学生赴四平战役纪念馆、杨靖宇烈士陵园等基地开展现场教学,年均参与超5000人次。
  • 志愿服务品牌化:“支教中国2.0”“理论宣讲团”等项目覆盖全国20余个省份,学生通过服务社会深化责任意识。
  • 社会实践项目化:设立专项经费支持“思政+乡村振兴”“思政+基层治理”等调研项目,近三年累计立项200余项。

四、校园文化与信息化建设的融合创新

学校通过文化氛围营造和技术手段升级,持续优化思政教育环境:
  • 文化育人载体丰富:举办“马克思经典诵读”“思政微电影大赛”等活动,以艺术形式传递核心价值观。
  • 数字平台高效赋能:开发“东师思政云”在线平台,整合慕课、虚拟仿真实验等资源,实现个性化学习。
  • 网络舆情引导机制:组建学生网络评论员队伍,在社交媒体传播正能量,年发布原创内容超1万条。

五、评价机制与质量保障的闭环管理

为确保思政教育实效,学校建立了动态化的质量监控体系:
  • 多维评价指标:将学生满意度、课堂互动率、实践成果转化率等纳入考核,避免“唯分数论”。
  • 督导反馈机制:校院两级督导组定期听课评课,结果与教师评优挂钩。
  • 毕业生跟踪调查:通过校友访谈分析思政教育的长期影响,近五年数据显示,90%以上毕业生认同学校价值观教育对其职业发展的积极作用。

六、新时期思政教育的挑战与应对策略

面对社会思潮多元化、学生需求个性化等新形势,东北师范大学主动探索改革路径:
  • 回应时代热点:在思政课中增设“科技伦理”“生态文明”等专题,解答学生思想困惑。
  • 强化国际视野:开设“比较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引导学生辩证看待中西文化差异。
  • 精准帮扶机制:针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心理困扰群体,通过“一对一”导师制融入人文关怀。
东北师范大学的思想政治教育始终紧跟党和国家发展步伐,通过系统性设计、创新性实践和科学化评估,为学生成长奠定了坚实的思想根基。未来,学校将继续以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己任,推动思政教育高质量发展。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xhlnet.com/gaoxiao/431278.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y159820103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