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普通高校

吉林师范大学的校史简介,什么历史与社会背景下建校的(吉师建校背景)

吉林师范大学校史评述

吉林师范大学作为吉林省属重点师范院校,其发展历程与新中国教育事业的兴起和东北地区的社会变革紧密相连。学校始建于1958年,原名为四平师范专科学校,后经多次更名与调整,于2002年正式定名为吉林师范大学。建校之初,正值新中国成立后教育体系重建的关键时期,国家亟需培养大量师范人才以支持基础教育的发展。东北地区作为工业重镇,对高素质教师的需求尤为迫切,学校在此背景下应运而生,承担起为地方输送教育人才的重任。

在六十余年的办学历程中,吉林师范大学始终秉承“崇德、尚学、求实、创新”的校训,扎根吉林、服务全国,逐步形成了以教师教育为特色、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办学格局。学校的发展既反映了中国高等师范教育的政策导向,也体现了地方经济文化需求对高校建设的深刻影响。从专科到本科,再到硕士、博士培养单位的升级,其校史不仅是一部教育奋斗史,更是一段与国家同频共振的成长史诗。

吉	林师范大学的校史简介,什么历史与社会背景下建校的

---

一、吉林师范大学的建校背景与发展历程

(一)新中国初期师范教育的需求与响应

20世纪50年代,新中国百废待兴,教育事业面临师资匮乏的严峻挑战。1951年,第一次全国师范教育会议提出“师范教育是工业中的重工业”,明确了师范院校在国家建设中的核心地位。东北地区作为老工业基地,工业化进程对劳动者的文化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亟需通过基础教育提升全民文化水平。

在此背景下,吉林省于1958年创办四平师范专科学校,初期设中文、数学两个专业,旨在为省内中小学培养紧缺师资。建校选址四平市,既因该地区交通便利,也是基于均衡吉林省教育资源分布的考虑。学校诞生之初,便肩负着服务地方基础教育与推动社会文化发展的双重使命。

(二)从专科到本科:体制升级与规模扩张

  • 1960年代:学校升格为四平师范学院,开设本科专业,标志着办学层次的首次飞跃;
  • 1980年代:乘改革开放东风,增设物理、化学等理科专业,形成文理并重的教学体系;
  • 2002年:经教育部批准更名吉林师范大学,开启省属重点高校建设新阶段。

这一时期的快速发展得益于国家“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以及吉林省对高等师范教育投入的持续加大。学校通过合并吉林职业师范学院等机构,进一步优化了学科布局。

二、历史关键节点与办学特色形成

(一)改革开放后的转型与突破

1978年恢复高考后,学校抓住机遇重构教学体系,逐步从单一师范教育向综合性师范大学转型。1980年代起,陆续设立教育学、心理学等师范核心学科,并发展出计算机科学、环境工程等应用型专业,实现了“师范+”的学科拓展模式。

1996年获批硕士学位授予权,成为吉林省首批培养教育硕士的高校之一。这一时期,学校率先在东北地区推行“双导师制”(高校教师与中小学名师联合指导),强化了师范生的实践能力培养。

(二)新世纪以来的跨越式发展

  • 2000年:启动新校区建设,现代化教学设施为扩招提供硬件支撑;
  • 2012年:入选“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获国家专项建设资金;
  • 2020年:教育学学科进入吉林省特色高水平学科行列。

通过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学校构建起覆盖基础教育全学段的师资培养体系,其“U-G-S”(大学-政府-学校)协同育人模式被教育部推广。

三、社会背景与校史演进的互动关系

(一)东北振兴战略下的定位调整

21世纪初,国家实施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要求高校为产业转型提供智力支持。吉林师范大学积极响应,开设物流管理、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等新兴专业,同时保留教师教育传统优势,形成了“师范引领、多极支撑”的办学格局。

学校与一汽集团、中车长客等企业共建产学研基地,将师范院校的人文底蕴与工程技术相结合,探索出复合型人才培养新路径。

(二)教育现代化进程中的改革实践

随着《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的颁布,学校启动“智能教育”改革,建设虚拟仿真实验室、智慧教室等数字化教学平台。2018年成立的教师教学发展中心,成为东北地区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培训的重要基地。

在脱贫攻坚战中,学校组织师生赴通榆、镇赉等贫困县开展教育帮扶,累计培训乡村教师超过5000人次,彰显了师范院校的社会责任担当。

四、文化传承与精神内核的塑造

(一)校训精神的时代诠释

“崇德”体现师德为先的育人理念,学校将课程思政贯穿师范生培养全过程;“尚学”表现为构建“本硕博”衔接的终身学习体系。2015年成立的满族文化研究所,则是对东北地域文化研究的学术坚守。

校园内矗立的“师表碑”和“耕耘雕塑”,无声传递着历代教师扎根黑土地的奉献精神,这种精神在抗疫期间尤为凸显——2022年长春疫情中,全校300余名师生志愿者奔赴抗疫一线。

(二)国际视野与本土实践的融合

学校与美国、俄罗斯等20余国高校建立合作关系,开设“中俄双语师范班”等特色项目。同时,依托长白山生物资源研究、东北抗联精神研究等课题,持续强化服务地方的学术导向。

在“新文科”建设背景下,文学院率先开展“文学+地理”“历史+考古”交叉学科探索,出版《东北方言文化研究》等标志性成果。

五、未来展望与战略规划

面对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新要求,学校正推进“十四五”规划确定的三大工程:

  • 学科高峰计划:重点建设教育学、中国语言文学等优势学科;
  • 数字化转型工程:打造人工智能教育实验室和在线教育平台;
  • 乡村教育振兴行动:建立覆盖全省的教师发展联盟。

吉	林师范大学的校史简介,什么历史与社会背景下建校的

通过深化“师范教育”“民族教育”“智能教育”三张名片建设,吉林师范大学将继续为东北振兴和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贡献智慧与力量。在六十余年积淀的基础上,这所北疆学府正以更坚定的步伐迈向“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师范大学”目标。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xhlnet.com/gaoxiao/433959.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y159820103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