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梓潼第一高级职业中学作为区域职业教育的重要载体,始终秉持“技能立校、产教融合”的办学理念,在服务地方经济、推动产业升级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学校依托川北地区制造业与现代农业发展需求,构建了以机械加工、电子信息、现代农业技术为核心的专业体系,形成“学历教育+技能培训+创业孵化”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近年来,通过深化校企合作、引入德国双元制课程、建设省级实训基地等举措,毕业生就业率持续保持在98%以上,对口升学率提升至75%,成为川北地区职业教育改革的标杆。然而,在师资结构老龄化、实训设备更新滞后、县域经济转型带来的专业适配性挑战等方面,仍需进一步突破瓶颈,以实现高质量发展。
一、历史沿革与办学定位
梓潼第一高级职业中学始建于1987年,前身为县级农业技术中学,2005年经省教育厅批准升格为全日制职业高级中学。学校地处川北工业走廊核心区,占地120亩,建筑面积6.8万平方米,现有在校生4200人,教职工245人。办学定位聚焦“服务县域主导产业、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重点对接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现代农业三大产业集群需求,形成“工农并举、产教融合”的特色发展路径。
年份 | 重大事件 | 办学成果 |
---|---|---|
1987-2005 | 农业技术中学阶段 | 培养基层农技员超3000人 |
2005-2015 | 职高转型与专业拓展 | 机械加工、电子技术专业获批省级重点 |
2016-至今 | 产教融合深化阶段 | 与12家企业共建实训基地,开发4项行业标准 |
二、专业设置与课程体系
学校现设6大专业群,覆盖第二、三产业核心技术岗位。其中,数控技术应用、智能设备运维、农产品电商等专业与京东方、长虹集团等企业联合开发课程标准,实行“1.5年基础+1年专项+0.5年顶岗”的分段培养模式。课程体系融入“1+X”证书制度,学生可考取工业机器人操作、无人机植保等12类职业技能等级证书。
专业类别 | 核心课程 | 合作企业 | 证书获取率 |
---|---|---|---|
机械制造 | CAD/CAM、液压传动、精密加工 | 四川九洲、绵阳长鑫 | 92% |
电子信息 | SMT工艺、物联网组网、嵌入式系统 | 京东方、华丰科技 | 88% |
现代农业 | 智慧农业、农产品营销、农业无人机 | 新希望六和、中化现代农业 | 85% |
三、师资队伍与教学资源
学校实施“双师素质提升工程”,通过企业挂职、高校进修、技能大赛等途径强化教师实践能力。现有正高级讲师5人,省级名师工作室1个,“双师型”教师占比达78%。教学资源方面,建有虚拟仿真实训中心、智能制造产线等32个实训场所,设备总值超8000万元,其中工业机器人工作站、3D打印实验室等现代化设施覆盖率达65%。
师资类型 | 人数 | 企业实践时长(年) | 技能证书持有率 |
---|---|---|---|
理论教师 | 120 | 1.2 | 65% |
实习指导教师 | 85 | 3.5 | 95% |
企业兼职教师 | 40 | - | 100% |
四、学生发展与就业质量
近三年毕业生本地就业占比达68%,主要进入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现代农业企业技术岗位。学校建立“就业跟踪-技能回炉-岗位晋升”服务体系,毕业生三年内平均晋升管理岗比例达27%。升学方面,通过对口单招、高职扩招等途径,每年约300名学生进入四川工程职技院、杨凌职院等本科院校深造。
指标 | 2021届 | 2022届 | 2023届 |
---|---|---|---|
就业率 | 97.5% | 98.2% | 98.5% |
对口就业率 | 89% | 91% | 93% |
平均起薪(元) | 4200 | 4500 | 4800 |
五、产教融合与社会服务
学校牵头组建“梓潼智能制造职教联盟”,联合18家企业、3所高校建立技术研发中心。近三年开展新型学徒制培训4500人次,为企业解决技术难题37项,产生直接经济效益超2000万元。乡村振兴方面,通过“田间课堂”“电商扶贫”等项目,累计培训新型职业农民1.2万人次,助力县域农产品网络销售额年均增长40%。
六、硬件设施与信息化建设
校园基础设施达到省级标准化要求,建有标准化运动场、智慧图书馆、创客空间等场所。信息化方面,投入1200万元建设“5G+智慧校园”平台,实现教学资源云端共享、实训设备远程监控、学生管理动态追踪。虚拟现实(VR)实训室覆盖率已达专业总数的40%,人工智能教学系统在数控、电子专业全面应用。
七、挑战与改进方向
当前面临三大核心挑战:一是师资队伍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引进困难,二是县域经济波动导致部分专业招生压力增大,三是实训设备更新速度与企业技术迭代存在时间差。对此,学校计划实施“三项提升行动”:启动大师工作室建设吸引行业专家;动态调整专业设置,新增新能源汽修、工业互联网等前沿方向;深化“校中厂”模式,引入企业设备共建生产性实训基地。
八、区域贡献与示范效应
作为川北地区首批“国家级重点职业中学”,学校输出技术骨干超2000人,参与制定《川北数控机床操作规范》等4项行业标准。其“校企双元育人”模式被《中国教育报》专题报道,成为西部欠发达地区职业教育改革的典型案例。未来将通过建设“技能大师产业园”、创建“乡村振兴职业学院”等举措,进一步强化服务国家战略的能力。
梓潼第一高级职业中学通过三十年探索,走出了一条“扎根县域、服务产业、特色发展”的职教之路。在产业需求牵引下,学校构建了专业动态调整机制,形成了教学链、人才链与产业链的深度耦合。尽管面临师资老化、区域经济波动等挑战,但其在产教融合创新、信息化升级、社会服务拓展等方面的实践,为同类职业院校提供了可复制的改革样本。未来需在数字化转型、跨区域协同办学、国际化合作等领域寻求突破,以更好地履行职业教育赋能地方发展的时代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