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四川技术学校

四川广播电视大学中等专业学校(四川电大中专)

四川广播电视大学中等专业学校(四川电大中专)

四川广播电视大学中等专业学校(以下简称“四川电大中专”)是依托四川广播电视大学体系设立的中等职业教育机构,致力于为在职人员、社会青年及偏远地区学子提供灵活多样的学历教育服务。自成立以来,该校以开放教育为核心,构建了“学历+技能”融合的办学模式,形成了覆盖全省的远程教育网络。通过整合优质教育资源,学校在中等职业教育领域实现了规模化与个性化兼顾的发展路径,累计培养毕业生超10万人,尤其在成人中专教育领域具有显著优势。其办学特色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突破时空限制的远程教学体系,二是对接地方产业需求的专业设置,三是“宽进严出”的弹性学制管理。然而,随着职业教育改革的深化和教育技术的迭代,学校也面临着数字化转型压力、生源结构变化等挑战。

四	川广播电视大学中等专业学校

一、历史沿革与办学定位

四川电大中专的前身可追溯至1985年四川广播电视大学附属中专班,2000年经省教育厅批准独立建制,成为全国首批省级电大系统开办中等专业教育的学校之一。其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

  • 初创期(1985-2000):依托电大系统开展业余中专教育,主要面向国企职工提供学历补偿教育
  • 扩张期(2001-2015):建立覆盖全省21个市州的教学网点,开设机械制造、信息技术等紧缺专业
  • 转型期(2016至今):推进“互联网+教育”模式,开发移动端学习平台,增设电子商务、老年服务等新兴专业
发展阶段核心特征年度招生规模
初创期(1985-2000)线下函授为主,企业定向培养300-800人/年
扩张期(2001-2015)教学点全省覆盖,专业多元化2000-5000人/年
转型期(2016-今)在线课程占比超60%,新专业集群4000-6000人/年

二、教学体系与运行机制

学校构建了“三线并行”的教学体系:线上课程学习(占课时总量55%)、线下集中实训(占25%)、企业顶岗实习(占20%)。采用学分银行制度,实行2-6年弹性学制,允许学生分阶段完成学业。核心运行机制包括:

  • 课程包模块化设计:每门课程拆分为“基础理论+实操案例+项目考核”三模块
  • 双导师制:每班配备线上辅导教师+线下实践指导教师
  • 质量监控体系:通过人脸识别考试系统、作业相似度检测等技术手段保障教学质量
教学环节传统面授占比在线学习占比企业实践占比
理论教学40%60%-
技能实训25%30%45%
毕业设计10%70%20%

三、专业设置与课程特色

现有专业覆盖二产、三产重点领域,形成“传统优势专业+新兴急需专业”的布局。重点专业包括:

  • 机电技术应用:与四川省装备制造业协会共建实训基地
  • 电子商务:联合京东西南研究院开发实战课程
  • 老年服务与管理:响应人口老龄化需求,首创“养老+护理”复合培养模式
专业类别代表专业校企合作单位对口就业率
信息技术类计算机应用、物联网技术华为成都研究所、腾讯云基地89%
服务类会计、旅游管理洲际酒店集团、蜀道集团82%
制造类数控技术、汽车维修一汽丰田四川分公司、成焊宝玛93%

四、师资队伍建设

学校实行“专兼结合、动态调整”的师资策略,专职教师与兼职教师比例达3:7。核心数据如下:

指标项专职教师兼职教师行业专家库
总数285人760人420人
高级职称占比42%38%-
企业实践经历89%100%-

值得注意的是,学校建立了“双师素质”认证体系,要求专业教师每两年须完成不少于3个月的企业实践,并持有行业资格证书。2022年数据显示,教师团队中具备“1+X”证书制度的培训资质者达67%。

五、学生构成与生源特点

生源结构呈现“三多一广”特征:在职人员多(占68%)、农村户籍多(占53%)、西部地区多(占81%),年龄跨度广(16-45岁)。近五年招生数据显示:

年份报名总数在职人员比例退役军人比例
20184320人62%3.2%
20195175人65%4.1%
20206082人68%5.7%
20215840人67%6.3%
20226325人66%7.8%

特别在“学历提升+职业技能”双需求驱动下,学校近年新增“新型职业农民”专项培养计划,针对高原藏区开展“送教下乡”项目,年均培养涉农专业人才超800人。

六、就业质量与社会服务

学校构建了“三级联动”就业服务体系:校内就业指导中心(生涯规划)-区域教学点(岗位对接)-合作企业(实习转正)。2022届毕业生跟踪调查显示:

就业方向占比平均起薪(元)专业相关度
制造业生产一线37%420089%
现代服务业28%380082%
自主创业15%--
升学深造20%--

社会服务创新案例:与凉山州政府合作开展“彝区青年技能提升计划”,通过“汉语+技能”定制培养模式,三年输送技术人才1200余名;疫情期间免费开放“农民工复工培训”在线课程,累计服务超15万人次。

七、办学优势与存在挑战

核心优势体现在三方面:一是开放教育的普惠性,打破地域限制实现教育公平;二是产教融合的实效性,专业设置与区域经济匹配度达91%;三是教学形式的灵活性,学生日均学习时长可自主控制在1.5-3小时。但同时也面临严峻挑战:

  • 技术迭代压力:直播教学卡顿率仍达7%,虚拟现实实训设备覆盖率不足40%
  • 生源竞争加剧:同城中职学校扩招导致市场份额下降8个百分点(2022年数据)
  • 认证衔接障碍:非全日制中专学历在部分行业资格认证中认可度待提升
挑战维度具体表现应对措施
技术升级成本智慧教室改造资金缺口达2000万元申请产教融合专项债券,引入企业共建实训基地
生源结构变化00后学生占比升至35%,传统教学吸引力下降开发游戏化学习APP,增设短视频微课资源库
政策衔接壁垒非全日制学历参军入伍受限推动“学分银行”互通,完善技能等级证书体系

四	川广播电视大学中等专业学校

学校提出“十四五”期间“三化”发展目标:教学数字化(建成5个虚拟仿真实训室)、培养精准化(建立职业能力画像系统)、服务社会化(年均开展公益性培训超5万人次)。重点推进四大工程: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y159820103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