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四川技术学校

成都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四个校区(成工职院四校区)

成都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四个校区(成工职院四校区)

成都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作为西南地区重要的职业教育基地,其四个校区(校本部、东校区、南校区、北校区)通过差异化定位构建了覆盖全产业链的职业教育体系。校本部依托主城区核心区位优势,承担管理职能与基础文理学科教育;东校区聚焦智能制造与电子信息技术,形成"产教融合示范区";南校区以轨道交通和现代服务业为特色,对接区域经济转型需求;北校区则重点布局新能源与新材料专业群,打造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高地。四个校区通过"一校四区"协同发展模式,实现了专业集群化、资源集约化、服务精准化的办学格局,累计培养技术技能人才超10万人,毕业生就业率连续五年保持在96%以上,形成"校区-园区-社区"三位一体的职业教育生态系统。

成	都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四个校区

一、地理区位与空间布局

四个校区在成都市"双核联动"城市发展战略中呈现梯度分布特征:

校区名称所在区域占地面积区位优势
校本部郫都区860亩毗邻郫都区政务中心,紧邻地铁6号线,辐射天府大道北延线产业带
东校区龙泉驿区520亩位于东进战略核心区,对接经开区汽车制造产业集群,距龙泉驿站1.5公里
南校区双流区480亩临近双流国际机场,衔接空港经济示范区,轨道交通3/10号线交汇点
北校区新都区630亩处于北改战略片区,毗邻成都新材料产业功能区,接驳成绵高速复线

二、学科专业配置体系

各校区构建了差异化专业集群,形成"四轮驱动"发展格局:

校区名称主导产业方向核心专业群实训基地等级
校本部现代服务业会计、电子商务、旅游管理省级生产性实训基地
东校区先进制造业数控技术、工业机器人、智能装备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
南校区交通运输业铁道工程、城市轨道机电、新能源汽车产教融合型实训中心
北校区战略新兴产业光伏材料制备、动力电池技术、绿色建筑教育部协同创新中心

三、师资队伍结构对比

各校区通过"双师型"教师培养计划形成特色教学团队:

校区名称专任教师总数高级职称占比企业兼职教师双师素质比例
校本部386人42%86人78%
东校区278人39%122人83%
南校区245人37%98人80%
北校区192人35%76人76%

四、实践教学资源配置

各校区实训设施呈现专业化、场景化特征:

  • 校本部:建有智慧商超实训中心、虚拟仿真财务工厂,配备ERP沙盘模拟系统
  • 东校区:拥有精密加工中心、工业机器人应用实训室,设备资产值达1.2亿元
  • 南校区:轨道交通实训基地含CRH3型动车模拟舱、信号控制系统实训平台
  • 北校区:新能源材料研发中心配备电化学工作站、光伏组件生产线等特种设备

五、产教融合实施路径

各校区通过差异化模式深化校企合作:

  • 校本部:"校企双主体"共建现代服务业产业学院,引入京东物流、用友网络等企业课程包
  • 东校区:实施"厂中校"模式,与一汽丰田、西门子共建智能制造人才培育基地
  • 南校区:开展"订单+联合培养",与中国中铁、成都地铁联合开发"轨道工匠"培养项目
  • 北校区:创建混合所有制产业学院,联合通威太阳能、宁德时代建立技术研发中心

六、学生规模与就业质量

各校区保持动态平衡的招生结构:

校区名称年均招生数对口就业率重点产业留蓉率
校本部2800人89%67%
东校区2200人93%82%
南校区1800人91%78%
北校区1500人90%72%

七、科研与社会服务能力

各校区形成特色技术服务体系:

  • 校本部:承担省市级决策咨询课题42项,发布现代服务业发展蓝皮书
  • 东校区:年均完成企业技术改造项目36项,申报专利87件
  • 南校区:参与制定城市轨道交通地方标准5项,开发智能运维系统
  • 北校区:建设省级重点实验室,在光伏材料领域实现3项技术成果转化

八、智慧校园建设水平

各校区数字化转型呈现阶梯式发展:

  • 校本部:建成5G+智慧教学管理系统,实现行政流程全流程线上办理
  • 东校区:部署工业互联网实训平台,构建智能制造数字孪生系统
  • 南校区:开发轨道交通VR实训系统,搭建列车模拟驾驶虚拟环境
  • 北校区:建设能源材料大数据中心,部署AI质量检测试验平台

通过"四区联动"发展模式,成都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构建了覆盖全产业链的职业教育生态系统。各校区在保持核心办学理念统一性的基础上,通过专业集群化布局、产教深度融合、数字化赋能等策略,形成了错位发展、优势互补的办学格局。未来需进一步强化跨校区资源共享机制,提升协同创新能力,在服务成渝双城经济圈建设中发挥更大作用。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y159820103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