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邛崃市高级职业中学综合评述
邛崃市高级职业中学作为成都市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自1982年建校以来,始终以"服务地方经济,培养技术人才"为宗旨,构建了以现代农业、智能制造、信息技术为核心的专业体系。学校占地120亩,建筑面积6.8万平方米,拥有省级重点专业3个、市级现代学徒制试点项目2项,形成"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办学特色。近年来,通过引入"双师型"教师团队、建设智能化实训基地,毕业生对口就业率保持在92%以上,本地产业人才供给占比达75%,成为川西地区职业教育的标杆院校。一、历史沿革与办学定位
学校前身为1982年创建的邛崃县农业职业中学,2003年经省教育厅批准升格为全日制普通中等专业学校,2018年被认定为"四川省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现有在校学生3246人,开设14个专业方向,形成"升学+就业"双轨并行的培养模式。
时间节点 | 发展里程碑 |
---|---|
1982-2002 | 以农学专业为主,服务县域农业经济 |
2003-2015 | 增设工科专业,探索"订单培养"模式 |
2016-至今 | 建设智慧校园,深化产教融合改革 |
二、专业建设与课程体系
学校构建"基础平台+专业集群+岗位模块"的课程体系,重点打造现代农业技术、数控技术应用、计算机应用三大核心专业。其中现代农业专业与四川种都集团共建实训基地,数控专业引入德国双元制课程标准。
专业类别 | 省级重点专业 | 市级骨干专业 | 校企合作专业 |
---|---|---|---|
现代农业 | √ | √ | √(种都集团) |
智能制造 | √ | √(海尔智家) | |
信息技术 | √(京东电商) |
三、师资队伍结构分析
通过实施"名师引进计划"和"双师素质提升工程",形成理论与实践并重的教师梯队。截至2023年,专业课教师中具有企业实践经历的比例达68%,硕士以上学历占比提升至25%。
教师类型 | 人数 | 占比 | 持证情况 |
---|---|---|---|
专任教师 | 186 | 81% | 高级职称42人 |
兼职教师 | 45 | 19% | 行业技师38人 |
双师型教师 | 124 | 57% | 职业技能证书覆盖率91% |
四、教学设施与实训条件
学校累计投入8600万元建设实训中心,建成"厂中校"3个、"校中厂"2个,实训设备总值达3200万元。现代农业实训基地配备智能温室控制系统,数控车间引入工业机器人教学单元。
实训类别 | 设备数量 | 场地面积 | 合作企业 |
---|---|---|---|
现代农业 | 无土栽培系统8套 | 3200㎡ | 四川种都集团 |
智能制造 | 数控机床62台 | 2800㎡ | 成都精工机械 |
信息技术 | 云计算节点56个 | 1500㎡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五、学生发展与升学路径
建立"中高职衔接"立交桥,与四川农业大学、成都工业学院等高校联合开展"3+2"分段培养。2023年单招考试录取率81%,技能高考本科上线人数创历史新高。
升学渠道 | 2023年数据 | 同比增幅 |
---|---|---|
单独招生 | 632人 | +18% |
技能高考 | 187人 | +26% |
海外留学 | 15人 | +50% |
六、校企合作模式创新
推行"1+X"证书制度,与京东、海尔等企业共建产业学院。2023年新增现代学徒制班级8个,实现"入学即入职、学习即上岗"的培养闭环。
合作类型 | 企业数量 | 覆盖专业 | 年输送人数 |
---|---|---|---|
订单培养 | 12家 | 机械制造/电子商务 | 324人 |
顶岗实习 | 45家 | 全专业覆盖 | 891人次 |
产学研合作 | 8家 | 现代农业/物联网 | - |
七、社会服务能力建设
年均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训超2000人次,开发乡村振兴定制课程包。与社区学院共建"终身学习平台",辐射周边15个乡镇的劳动力技能提升。
服务项目 | 年度指标 | 完成情况 |
---|---|---|
职业培训 | 2500人次 | 2145人次(完成率86%) |
技能鉴定 | 1800人次 | 1672人次(完成率93%) |
社区教育 | 30场次 | 38场次(超额27%) |
八、质量保障与特色发展
构建"教学诊断与改进"制度体系,设立质量监控办公室,实施专业建设动态调整机制。重点打造"农耕文化传承""精密制造工匠"等特色品牌。
质量指标 | 2023年数据 | 目标值 |
---|---|---|
毕业生对口就业率 | 92.3% | ≥90% |
用人单位满意度 | 94.6分 | ≥92分 |
师生竞赛获奖 | 省级以上47项 | ≥40项 |
通过多维度的建设与发展,邛崃市高级职业中学已形成"专业链对接产业链、人才链融入创新链"的办学格局。未来需在数字化转型、国际化合作等方面持续突破,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更高质量的技术技能人才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