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川省达州职业高级中学初中部是川东北地区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融合发展的代表性学校,其办学模式兼具基础教育与职业教育双重特色。作为达州市教育局直属的公办学校,该校初中部依托职业高中资源,形成了“文化+技能”双轨并行的培养体系,既为普通高中输送人才,也为职业高中储备技术型生源。校园占地120亩,拥有现代化实训楼、标准化运动场和多功能实验室,师资队伍中高级教师占比超40%,近年来升学率稳定在85%以上,其中约30%学生选择职业教育方向。学校通过“普职融通”试点班、校企联合培养等创新模式,探索出一条适应区域经济发展的教育路径,成为川东北地区基础教育改革的典型案例。
一、历史沿革与办学定位
学校前身为1958年创建的达县农业中学,2000年改制为职业高级中学并增设初中部。2018年被列为四川省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单位,2021年入选全国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典型案例。办学定位以“夯实文化基础,强化职业技能”为核心,构建“知识+技能”双主线课程体系,形成“升学有基础、就业有技能”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
关键节点 | 事件内容 |
---|---|
1958年 | 建校,初名为达县农业中学 |
2000年 | 改制为职业高级中学,增设初中部 |
2018年 | 获批省级职教改革示范校 |
2021年 | 获评全国“双师型”教师建设案例 |
二、师资结构与专业配置
现有专任教师156人,其中研究生学历28人(18%),“双师型”教师42人(含企业外聘技师)。初中部开设文化课程与职业技能启蒙课程,重点建设机械加工、电子信息、现代农业三个特色专业群,实行“2.5+0.5”学制(2.5年文化课+0.5年技能培训)。
类别 | 数量 | 占比 |
---|---|---|
研究生学历教师 | 28人 | 18% |
双师型教师 | 42人 | 27% |
企业外聘技师 | 15人 | 10% |
高级职称教师 | 64人 | 41% |
三、课程体系与教学模式
采用“基础+模块”课程结构,前两年完成国家规定的文化课程,三年级根据学生意愿分流至升学班或技能班。开发《工业机器人认知》《物联网基础》等12门校本教材,实践课程占比达40%。推行“项目式教学”,与达州经开区5家企业共建实训基地,实施“车间课堂”教学模式。
课程类型 | 周课时 | 占比 |
---|---|---|
文化基础课 | 28节 | 65% |
专业技能课 | 10节 | 24% |
综合实践课 | 4节 | 11% |
四、硬件设施与实训条件
建有机械加工、电子电工、现代农业3个省级实训基地,设备总值3200万元。校内实训工位2100个,生均实训设备值达1.2万元。与比亚迪汽车、京东物流等企业共建校外实训点8个,实现“教室-车间”无缝衔接。
设施类型 | 数量 | 主要功能 |
---|---|---|
实训中心 | 3个 | 机械/电子/农业 |
校企合作基地 | 8个 | 汽车/物流/电商 |
智慧教室 | 25间 | 多媒体教学 |
专业机房 | 8间 | 计算机/机器人编程 |
五、学生发展与升学路径
近三年平均毕业率98.7%,升学率85.3%(其中普通高中62%,中职学校23%)。创新设立“职普融通实验班”,学生可双向选择升学方向。2022年技能大赛获奖学生中,8人通过高职单招进入四川工程职技院等院校。
年份 | 毕业率 | 本科上线率 | 中职升学率 |
---|---|---|---|
2020 | 97.8% | 12% | 21% |
2021 | 98.5% | 15% | 24% |
2022 | 99.2% | 18% | 23% |
六、产教融合与社会服务
与达州钢铁集团共建“现代学徒制”试点班,年定向培养技术工人120名。承担“雨露计划”培训任务,近三年累计培训贫困家庭学生430人次。开发《巴蜀民间工艺》等非遗课程,年开展社区教育服务超2000人次。
七、管理特色与质量保障
实行“学分银行”制度,将技能证书折算为相应学分。建立“三级督导”机制(教学巡查、企业评价、家长委员会),每学期发布教学质量白皮书。开发学生成长档案数字化平台,实现职业倾向测评与个性化发展规划。
八、挑战与发展机遇
当前面临普职分流政策调整、县域经济产业升级加速等机遇,但存在专业教师结构性短缺(智能制造领域缺口率达35%)、实训设备更新滞后(部分设备服役超8年)等挑战。未来拟通过建设“智能装备产教联合体”、引入德国双元制课程标准等方式突破发展瓶颈。
该校通过构建“文化+技能”双轨制育人体系,在川东北地区树立了普职融通办学标杆。其“基础能力+专业启蒙”的培养模式,既保障了义务教育质量底线,又为区域产业发展储备了技术技能人才。随着数字化转型和产教融合深化,学校有望成为西部职业教育改革的示范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