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四川技术学校

四川核工业技师学院凉山(川核工业技师凉山)

四川核工业技师学院凉山(川核工业技师凉山)

四川核工业技师学院凉山校区作为中核集团与四川省政府深度合作的重要职业教育载体,自2018年落地西昌以来,已形成集核能技术人才培养、民族地区技能扶贫、产教融合创新于一体的办学特色。校区依托凉山州丰富的水电资源与攀西国家战略资源创新开发试验区区位优势,构建了以核电设备维护、放射化学分析、智能工程控制为核心的专业集群,累计为西南地区核能产业链输送技术人才超2000人。通过"校中厂+厂中校"模式,与中核建中、三峡集团等企业共建实训基地,实现民族地区学生就业率连续三年保持在98%以上,成为核工业领域职业教育"央企入川"战略的典范样本。

四	川核工业技师学院凉山

一、地理区位与战略布局

凉山校区选址于西昌钒钛高新区腹地,距中核建中核燃料元件生产线直线距离仅12公里,形成"半小时产业辐射圈"。校区占地428亩,建筑面积15.6万㎡,规划设计融入彝族建筑元素,设有核化工实训中心、智能控制实验室等12个专项实训场所。

指标项凉山校区广元校区德阳校区
占地面积428亩315亩280亩
核相关专业占比78%62%55%
民族学生比例43%12%8%

二、专业架构与课程体系

构建"核能+智能"双轮驱动专业体系,重点建设放射性矿产普查、核电站反应堆运维等特色专业。实施"三阶递进"培养模式:第1学年基础技能训练,第2学年企业轮岗实训,第3学年顶岗实习。开发《彝汉双语核安全手册》等民族特色教材,将彝族金属锻造技艺融入焊接实训课程。

专业群核心课程取证要求
核能技术类核反应堆物理、辐射防护民用核安全设备操作证
智能控制类DCS系统调试、工业机器人编程PLC工程师认证
民族技艺融合类彝族银饰铸造工艺、矿山机械维修特种作业操作证

三、师资队伍结构优化

实施"双师双栖"计划,从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引进23名高级工程师担任产业教授,同时选派本校教师赴秦山核电站参与年度技术轮训。建立"技能大师工作室"制度,聘请凉山本土银匠传承人指导实践教学,形成"核专家+彝匠"的特色教学团队。

师资类型人数占比典型代表
企业特聘专家2819%中核建中高级技师
彝族非遗传承人96%国家级银器制作传承人
博士学历教师1510%核科学与技术专业

四、产教融合创新实践

与三峡集团共建"水电站智能运维订单班",开发《溪洛渡水电站机组检修标准流程》等现场教学案例。联合中核七院设立"高原核能装备研发中心",完成彝区小型模块化反应堆供暖系统设计等横向课题17项。推行"季节对冲"教学模式,冬季在校内实训基地学习,夏季赴锦屏水电站开展现场教学。

合作模式参与企业近三年成果
订单培养东方电气集团联合培养核电焊工132人
技术攻关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获得实用新型专利9项
实训基地共建国电大渡河流域水电开发有限公司建成虚拟仿真实训室3个

五、学生管理与民族文化融合

创建"彝心向核"育人品牌,设立彝汉双语辅导员岗位,开发《核工业文化与彝族传统技艺》校本课程。实行"三早一晚"学习制度(早自习、早操、早餐后晨读,晚自习),结合火把节开展核知识竞赛等特色活动。建立"红石榴"奖学金计划,累计资助凉山州贫困生386人次。

管理措施实施效果对比数据
双语教学覆盖民族学生挂科率下降42%较常规班级高35个百分点
技能帮扶小组毕节率提升至99.2%高于全省中职平均15%
传统文化融合校园违纪率降低67%较单纯技能学校减少2/3

六、就业质量与职业发展

构建"核企+国企+民企"三维就业网络,与中广核、浙江正泰等企业建立定向培养机制。毕业生主要就职于核电站辅助系统运维、核设备制造检测等岗位,平均起薪达7200元/月,较四川省技工院校均值高出28%。建立"五年跟踪"服务机制,为毕业生提供持续技能升级培训。

就业方向典型岗位薪资范围晋升通道
核电运营辐射监测员6500-8500值班长-运行主任
装备制造核级焊工8000-12000
高级技师-车间主任
科研辅助实验室技术员5500-7500工程师-项目经理

七、硬件设施与信息化建设

投入1.2亿元建设核技术实训中心,配备加拿大CAE公司核电站模拟操作系统、德国蔡司工业CT检测设备等先进仪器。建成"核+X"数字资源库,开发虚拟仿真教学项目23个,实现反应堆堆芯换料等高危操作的全真模拟。无线网络覆盖率达100%,人脸识别考勤系统接入率95%。

设施类型数量技术水平使用频率
模拟核电站1套全功能仿真每周40课时
工业CT检测室2间微米级精度日均8小时
远程协作平台1个5G+AR支持月均调用200次

八、社会效益与持续发展挑战

累计为凉山州减少留守儿童家庭1300余户,帮助彝汉双语区家庭年均增收4.2万元。主持制定《核工业企业彝区用工规范》等地方标准3项。但面临新能源产业变革带来的专业结构调整压力,需加强氢能、核医疗等新兴领域课程开发。同时亟待破解民族地区技术工人"过疏化"与东部人才虹吸效应之间的矛盾。

该校区通过精准对接国家战略与区域发展需求,探索出民族地区高端技能人才培养的创新路径。其"核能+民族"的办学特色不仅填补了西南核工业技能人才供给短板,更构建起教育扶贫与产业升级的良性互动机制。未来需在专业数字化改造、跨区域协同育人等方面持续突破,打造新时代核工业职业教育改革的凉山样板。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y159820103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