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川张澜职业技术学院是经四川省人民政府批准、教育部备案的全日制普通高等职业院校,坐落于南充市多扶工业园区。学院以近代民主革命家、教育家张澜先生命名,秉承“陶铸人才,以为国用”的办学理念,立足川东北,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作为一所新兴高职院校,其发展定位聚焦现代服务业、先进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形成了以智能制造、信息技术、健康护理等为主的专业集群。
学院占地面积约600亩,建筑面积20万平方米,现有在校生规模近8000人。通过“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模式,与京东、比亚迪等企业共建实训基地,推行“双元制”人才培养。师资队伍中,副高级以上职称占比达35%,“双师型”教师比例超过60%。近年来,学院毕业生就业率保持在95%以上,本地就业占比达70%,为区域产业升级输送了大量技术技能人才。
一、历史沿革与办学定位
学院创建于2014年,前身为南充技师学院,2021年升格为高职院校。办学定位明确为“区域性、开放式、应用型”高职院校,重点服务成渝双城经济圈和川东北经济区。
时间 | 发展阶段 | 关键事件 |
---|---|---|
2014年 | 筹建阶段 | 获批为中等职业学校 |
2021年 | 升格高职 | 通过教育部备案 |
2023年 | 专业拓展 | 新增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专业 |
二、专业建设与课程体系
学院现设智能制造学院、信息技术学院等6个二级学院,开设28个高职专业。重点建设机械制造及自动化、大数据技术等省级重点专业,形成“工科为主、医养结合”的特色布局。
专业类别 | 代表专业 | 校企合作企业 |
---|---|---|
智能制造 | 数控技术、工业机器人 | 比亚迪、格力电器 |
信息技术 | 云计算、物联网 | 华为、京东方 |
医养健康 | 护理、康复治疗 | 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 |
三、师资队伍与教学资源
现有专任教师420人,其中教授25人、副教授110人,硕士以上学历占比达78%。建有虚拟仿真实训中心、智能制造产教融合基地等教学平台。
师资类型 | 人数 | 占比 |
---|---|---|
高级职称教师 | 135人 | 32% |
双师型教师 | 252人 | 60% |
企业兼职教师 | 85人 | 20% |
四、产教融合与校企合作
构建“校企双主体”育人模式,与京东、吉利等企业共建产业学院。近三年开展现代学徒制培养超1200人,订单班覆盖率达65%。
- 与比亚迪共建新能源汽车实训中心
- 与京东合作开发电商物流课程体系
- 与南充市中心医院共建护理实训基地
五、学生发展与就业质量
2023届毕业生初次就业率95.3%,对口就业率88.7%。本地就业主要集中在南充、成都、重庆三地,占比分别为45%、30%、15%。
指标 | 2021届 | 2022届 | 2023届 |
---|---|---|---|
就业率 | 94.5% | 95.1% | 95.3% |
专升本比例 | 8.2% | 9.5% | 11.3% |
雇主满意度 | 92% | 93% | 94% |
六、社会服务与科研能力
近三年开展技术培训2.3万人次,横向课题到账经费超800万元。建有市级科研平台2个,获实用新型专利授权45项。
- 为南充经开区开展智能制造技能提升培训
- 参与川东北乡村振兴电商人才培育项目
- 与南充市农科院合作开发农业物联网系统
七、校园文化与特色项目
打造“张澜文化”品牌,建设校史馆、思政教育基地。开展“工匠月”“创新创业大赛”等活动,学生获省级以上技能竞赛奖项120余项。
- 品牌活动:张澜学术讲座、技能文化节
- 特色项目:智能制造创新工场、跨境电商实训营
- 文化传承:设立“张澜奖学金”,编纂《张澜教育思想录》
八、发展挑战与未来规划
当前面临专业结构与区域产业匹配度待优化、高端人才引进压力较大等挑战。“十四五”期间计划投入5亿元建设产教融合园区,力争建成省级“双高”院校。
发展目标 | 实施路径 | 预期成果 |
---|---|---|
专业升级 | 动态调整专业设置 | 新增3-5个产业急需专业 |
师资优化 | 实施“博士引进计划” | 引进高层次人才50人 |
科研突破 | 建设市级重点实验室 | 年横向课题经费突破1000万 |
四川张澜职业技术学院作为区域职业教育的重要力量,通过精准对接产业需求、深化产教融合,初步形成了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办学特色。未来需在专业集群化发展、高端人才引育、科研创新能力等方面持续突破,以实现从规模扩张向内涵式发展的转变。随着成渝双城经济圈建设的推进,学院有望成为川东北职业教育的标杆院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