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平昌县职业中学赵小军作为该校核心管理者之一,长期致力于职业教育创新与区域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其教育实践兼具前瞻性与落地性,在产教融合、课程改革及学生技能培养等领域取得显著成效。通过构建"岗位导向+项目驱动"教学体系,推动学校与本地企业形成深度合作,近三年毕业生就业率稳定在92%以上,其中对口就业率达78%。赵小军主导开发的"双师型教师培养计划"和"模块化技能认证体系",有效提升教师团队专业能力,使学校在省级职业技能大赛中获奖数量增长140%。其管理风格注重数据驱动与人文关怀结合,通过建立学生成长档案库和动态评估机制,精准识别并解决教学痛点,形成"教学-反馈-优化"的良性循环。
一、教育理念与实践创新
赵小军提出的"三维能力培养模型"(基础技能、专业素养、职业认知)重构了传统职教课程框架。通过引入企业真实项目案例库,开发12个跨专业综合实训模块,实现理论与实践的螺旋式进阶。其主导的"课堂革命"将企业工作场景数字化迁移至教学环境,配套建设4个虚拟仿真实训室,设备投入较前任领导班子增长230%。
创新项目 | 实施时间 | 覆盖专业 | 成效指标 |
---|---|---|---|
项目制教学改革 | 2020.3-2022.12 | 机械制造/电子商务 | 学生作品商业化转化率提升47% |
企业导师驻校计划 | 2021.9-至今 | 酒店管理/计算机网络 | 双师型教师比例达68% |
技能等级认证体系 | 2019.5-至今 | 全部12个专业 | 中级工取证率91% |
二、管理效能与资源整合
通过建立"政-校-企"三方联动机制,赵小军促成学校与巴中经开区管委会签订战略协议,获取专项建设资金3200万元。其推行的"专业群负责人制"打破部门壁垒,使教学资源利用率提升35%,设备共享率提高至82%。在师资管理方面,创新实施"企业实践学分制",要求专业教师每五年累计完成12个月企业实践,该政策使教师专利申报量年均增长120%。
管理举措 | 实施对象 | 量化指标 | 行业对比 |
---|---|---|---|
预算绩效管理制度 | 后勤/教学部门 | 经费使用效率提升58% | 高于省内同类院校均值32% |
专业动态调整机制 | 12个教学单位 | 专业淘汰率15%/年 | 全国职教平均水平25% |
全体教职工 | 四川职教系统平均5% |
三、产教融合生态构建
赵小军主导建立的"四阶递进"合作模式(认知实习→跟岗学习→顶岗实训→就业跟踪),使校企合作企业数量从2018年的47家扩展至2023年的136家。其推动成立的"巴山工匠学院",整合政府、高校、企业资源,开发24个新型学徒制项目,学员人均收入提升至实习期3800元/月。通过搭建产业人才数据库,实现区域用工需求匹配精度达91.7%。
合作维度 | 合作企业类型 | 共建成果 | 学生受益面 |
---|---|---|---|
实训基地共建 | 设备价值2.3亿元 | 覆盖8个专业2300人 | |
课程联合开发 | 定制教材17套 | 惠及1500名学子 | |
订单培养计划 | 年输送人才400+ | 就业起薪提高28% |
四、学生发展质量提升
在赵小军推动下,学校构建"五维评价体系"(品德修养、文化基础、专业技能、创新能力、职业素养),学生综合素质合格率从79%提升至94%。其倡导的"技能护照"制度,记录学生参与竞赛、项目、社会实践等经历,使
五、教学改革实施路径
针对传统职教痛点,赵小军团队实施"三教改革"组合拳:教材层面开发活页式工作手册32册;教法层面推广混合式教学模式,线上资源使用率达83%;教师层面建立教学创新工作室,产出教研成果142项。其主导的"岗课赛证"融通机制,使省级技能竞赛获奖量三年增长3.8倍。
六、数字化转型实践
赵小军牵头建设的 通过打造,学校年开展技术培训2.4万人次,其中脱贫劳动力占比37%。赵小军推动建立的,为本地规上企业定制技术提升方案,年培训量超8000人次。 尽管取得显著成效,仍面临 通过系统性的教育创新与管理变革,赵小军带领平昌县职业中学走出一条具有山区特色的职教发展之路。其构建的"教学-实践-就业"生态链,不仅提升区域人力资源质量,更为县域经济转型注入持续动能。未来需在数字化转型深度、产教融合制度保障、教师发展通道等关键领域持续突破,以巩固职业教育类型定位,更好服务乡村振兴战略。
七、社会服务能力拓展
八、可持续发展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