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绵阳科工技工学校作为西南地区职业教育领域的重要参与者,其发展历程与区域产业升级紧密相连。自1978年建校以来,该校历经45年积淀,形成了以智能制造、电子信息为核心的特色专业体系,累计培养技能人才超3万名。作为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校,其办学模式融合了企业定向培养、德国双元制课程等创新元素,近五年毕业生就业率保持在98%以上。在"中国制造2025"战略背景下,学校通过建设智能工厂实训中心、引入工业机器人教学设备等举措,实现了从传统技工教育向高端制造业人才培养的转型,成为西部地区产教融合的标杆性职业院校。
一、历史沿革与发展阶段
学校前身为1978年组建的绵阳机械技工培训班,1985年经四川省人民政府批准成立绵阳市机械技工学校。1998年改制为高级技工学校,2005年与绵阳工业学校合并组建现名。2012年被确立为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校,2020年入选四川省高水平技师学院培育单位。
时间节点 | 重大事件 | 发展特征 |
---|---|---|
1978-1992 | 技工培训班→省级重点技校 | 基础能力建设阶段 |
1993-2004 | 晋升国家级重点技校 | 规模扩张阶段 |
2005-2015 | 资源整合与示范校建设 | 质量提升阶段 |
2016-至今 | 智能制造专业群建设 | 数字化转型阶段 |
二、办学资质与荣誉体系
学校现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认定的国家级重点技工院校,拥有模具制造、数控加工等4个省级重点专业。近年来获得"全国职业教育先进单位""四川省技能人才培育突出贡献奖"等荣誉称号,2022年被列为成渝双城经济圈职业技能培训联盟理事单位。
荣誉类别 | 获奖时间 | 颁发机构 |
---|---|---|
国家中等职业教育示范校 | 2012年 | 教育部等三部委 |
全国技工院校先进集体 | 2018年 |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 |
四川省五一劳动奖状 | 2021年 | 四川省总工会 |
世界技能大赛中国集训基地 | 2023年 | 人社部职业技能鉴定中心 |
三、专业设置动态调整
专业布局紧密对接绵阳"中国科技城"产业规划,形成先进制造、电子信息、现代服务三大专业集群。近十年淘汰焊接技术等传统专业3个,新增工业机器人应用等前沿专业5个,构建起"传统技艺+数字技能"复合型课程体系。
专业类别 | 开设时间 | 核心课程 | 合作企业 |
---|---|---|---|
数控加工 | 1986年 | 多轴加工技术、CAD/CAM | 长虹集团 |
工业机器人 | 2016年 | 机电一体化、视觉系统编程 | 京东方 |
新能源汽车维修 | 2020年 | 高压电控技术、电池管理系统 | 吉利汽车 |
物联网技术 | 2022年 | 传感网应用、智能家居集成 | 华为技术 |
四、师资队伍建设路径
实施"双师素质"提升工程,建立教师企业实践制度。现有专任教师187人中,具有高级职称占比35%,硕士以上学历达42%,聘请企业技师担任兼职教师比例达1:1。近五年选派68名教师赴德国、新加坡参加职业教育研修。
师资类型 | 人数 | 占比 | 认证情况 |
---|---|---|---|
正高级讲师 | 28 | 15% | 省级学科带头人8人 |
骨干教师 | 56 | 30% | 完成国际认证培训42人 |
企业兼职教师 | 198 | 50% | 高级技师占比85% |
双师型教师 | 162 | 86% | 持有职业资格证平均3.2项 |
五、实训设施迭代升级
累计投入2.3亿元建设实训基地,形成"基础实训-专项实训-生产性实训"三级体系。2018年建成西南地区首个校企共建的智能工厂实训中心,配备价值3000万元的工业4.0标准设备。
实训场所 | 面积 | 设备价值 | 功能定位 |
---|---|---|---|
传统金工实训室 | 2000㎡ | 800万元 | 基础制造工艺训练 |
智能制造实训中心 | 5000㎡ | 3000万元 | 工业物联网教学 |
企业冠名实训基地 | 1500㎡ | 1500万元 | 定向培养专用 |
虚拟仿真中心 | 800㎡ | 500万元 | 数字化设计教学 |
六、产教融合创新模式
构建"校中厂+厂中校"协同育人机制,与18家龙头企业建立战略合作。推行"订单班+现代学徒制"培养,近三年开展企业新型学徒制培训4200人次,毕业生顶岗实习即签订劳动合同比例达78%。
合作模式 | 参与企业 | 覆盖专业 | 培养规模 |
---|---|---|---|
设备共享型实训基地 | 九洲集团、四川长虹 | 电子信息类 | 年均600人 |
企业冠名订单班 | 京东方、惠科电子 | 光电技术类 | 年均300人 |
现代学徒制试点 | 中国重汽、吉利商用车 | 汽车维修类 | 年均200人 |
产业学院共建 | 华为(成都)、大族激光 | 智能制造类 | 年均150人 |
七、社会服务能力拓展
年均开展社会培训超万人次,涵盖退役军人、农民工等群体。承接省内外职业院校师资培训任务,开发《精密测量技术》等12门国家规划教材。疫情期间为湖北地区提供线上培训服务获人社部通报表扬。
服务项目 | 年度规模 | 主要成效 |
---|---|---|
企业新型学徒制培训 | 2000人次/年 | 取证率92% |
职业技能等级认定 | 4500人次/年 | 涉及46个职业工种 |
扶贫技能培训 | 1500人次/年 | 帮扶凉山州等地区 |
国际技能交流 | 80人次/年 | 接待德国、新加坡考察团 |
八、未来发展战略规划
按照《职业教育法》修订要求,启动"十四五"发展规划实施。计划投资1.5亿元建设产教融合实训大楼,重点发展人工智能、新能源装备等新兴专业。推进"学历证书+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制度试点,力争2025年跻身全国百强技工院校行列。
建设项目 | 时间规划 | 预期目标 |
---|---|---|
智慧校园二期工程 | 2023-2024 | 实现教学场景全连接 |
世赛集训基地升级 | 2024-2025 | 承办省级技能大赛 |
国际交流合作项目 | 2025-2026 | 建立中德双元制中心 |
专业结构优化方案 | 持续实施 | 动态调整专业设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