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四川技术学校

天全县职业高级中学产教融合基地(天全职高产教基地)

天全县职业高级中学产教融合基地(天全职高产教基地)

天全县职业高级中学产教融合基地是四川省职业教育改革实践中的典型代表,其建设紧扣区域产业发展需求,通过校企深度合作构建了“教育链—人才链—产业链”协同发展的创新模式。基地以现代农业、智能制造、文旅服务三大专业群为核心,整合政府、学校、企业三方资源,形成了“教学—生产—研发—创业”一体化培养体系。通过引入真实生产场景、共建实训平台、开发活页式教材等举措,实现了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的精准对接。数据显示,基地建成三年来累计为本地企业输送技术技能人才超1200人,企业满意度达92%,同时带动周边农户增收30%以上,成为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

天	全县职业高级中学产教融合基地

一、政策支撑与建设背景

天全县产教融合基地的建设依托《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及四川省“技能四川”战略部署,地方政府出台《天全县产教融合示范区建设方案》,明确财政专项资金投入机制。表1显示,基地建设期内累计获得中央预算内投资2800万元,省级配套资金1500万元,企业设备捐赠估值超800万元,形成“财政主导+多元投入”的可持续模式。

资金来源金额(万元)占比
中央预算内投资280046.7%
省级财政配套150025%
企业设备捐赠80013.3%
学校自筹100016.7%

二、专业集群与产业匹配度

基地重点打造现代农业技术、智能制造技术、旅游服务与管理三大专业群,与天全县“生态农业+先进制造+文旅康养”产业布局高度契合。表2对比显示,基地专业设置与县域支柱产业的匹配度达89%,其中现代农业专业群覆盖茶叶种植、农产品电商等6个细分领域,智能制造专业群对接电子元器件、智能装备等8类岗位需求。

专业群对应产业匹配岗位数覆盖率
现代农业技术生态农业、农产品加工2392%
智能制造技术电子信息、装备制造3587%
旅游服务与管理文旅康养、餐饮服务1885%

三、校企合作机制创新

基地采用“1+N”校企合作模式,即1个产业学院联动N家龙头企业。目前与京东方、蜀茶集团等12家企业共建实训基地,开发《智能化生产线操作》《茶叶精深加工技术》等14门定制课程。企业导师占实训师资的40%,实现“车间即课堂、师傅即教师”的教学场景。

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推行“三阶递进”培养体系:第1年基础技能学习,第2年轮岗实训,第3年顶岗实习。实施“学分银行”制度,允许学生通过技能竞赛、创新创业项目兑换学分。近三年毕业生“双证”获取率达98%,其中高级工证书持有率较改革前提升37个百分点。

五、实训基地建设标准

基地建有智能制造实训中心、现代农业双创园、文旅虚拟仿真室等三大核心板块,设备总值达3200万元。表3显示,实训工位与学生配比达到1:3,关键设备更新周期缩短至3年,优于同类院校平均水平。

指标天全基地全省中职均值差异值
设备总值(万元)32002100+1100
实训工位/学生1:31:5+2
设备更新周期(年)35-2

六、社会服务效能提升

基地年均开展职业技能培训超5000人次,承接企业技术研发项目23项。与农业农村局合作建立“乡村振兴驿站”,培育新型职业农民360人。开发的《高山茶叶标准化生产》慕课被纳入“天府云教”资源库,辐射川西地区12所职业院校。

七、可持续发展挑战

当前面临三方面瓶颈:一是企业参与深度不均衡,中小企业仅提供简单劳动岗位;二是教师企业实践周期不足,双师型教师占比仍低于60%;三是实训耗材成本年均增长15%,需建立成本分担机制。建议通过税收优惠引导企业深度参与、完善教师轮岗制度、搭建共享型实训耗材平台破解难题。

八、区域比较优势分析

相较于同纬度职教基地,天全基地在三个方面形成特色:其一,依托川藏铁路枢纽区位,构建“交通+产业”人才培养矩阵;其二,创建“校-企-村”三级联动扶贫模式,累计帮扶42个贫困村发展特色产业;其三,开发藏汉双语实训教材,民族文化传承与职业技能培养有机融合。

天全县职业高级中学产教融合基地通过系统化设计、标准化建设和特色化发展,探索出西部欠发达地区职教改革的新路径。其经验表明,精准对接产业需求、深化校企合作机制、强化社会服务功能是产教融合成功的关键要素。未来需在数字化转型、国际化合作等方面持续突破,为乡村振兴和技能型社会建设提供更有力的人才支撑。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y159820103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