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阆中扶农中心学校是一所扎根于川北贫困地区的综合性教育实体,以“教育扶贫+产业赋能”为核心模式,通过整合职业教育、农业技术培训及产业孵化功能,成为当地乡村振兴的重要支点。学校依托阆中市农业资源禀赋,构建了覆盖种植、养殖、电商等领域的技术培训体系,累计培养新型职业农民超3000人,带动周边12个乡镇实现产业升级。其独创的“校村联动”机制,将课堂搬到田间地头,形成“教学-实践-销售”闭环,显著提升农户收入。数据显示,参与学校项目的农户年均增收达2.4万元,脱贫家庭子女就业率连续三年保持100%。
一、学校概况与核心定位
阆中扶农中心学校成立于2016年,由地方政府、农业科研院所及社会资本联合创办,占地120亩,设有现代农业技术、农村电商、乡村旅游三大专业群。学校采用“学历教育+短期培训”双轨制,既招收初中毕业生进行三年制中专教育,也面向农民开展周期性技能培训。核心定位为“培养留得住、用得上的乡土人才”,通过课程体系与地方产业需求的深度绑定,解决农村人才外流与技术断层问题。
指标 | 数值 | 对比同类机构(川北地区) |
---|---|---|
年培训人次 | 2800 | 高于平均值150% |
毕业生本地就业率 | 92% | 高出平均值27个百分点 |
技术转化项目数 | 47项 | 占区域总量的68% |
二、教育扶贫模式创新
学校首创“三阶递进”教育扶贫模型:第一阶段通过基础技能培训实现“输血式”脱贫,第二阶段依托校企合作社推动“造血式”创收,第三阶段选拔骨干学员组建“乡村振兴青年突击队”。例如,针对建档立卡贫困户子女,推行“学费抵扣+实践补贴”政策,学员在校期间可通过参与农业项目赚取全额学费。数据显示,2022届贫困生家庭人均年收入较入学前增长320%,远超区域平均水平。
年度 | 培训人数 | 创业成功率 | 关联农户增收 |
---|---|---|---|
2020 | 860 | 58% | 1.8万元/户 |
2021 | 1240 | 67% | 2.3万元/户 |
2022 | 1680 | 74% | 2.8万元/户 |
三、农业技术推广体系
学校构建“科研-教学-推广”三位一体技术链,与省农科院合作建立实验室,将油菜高产栽培、生态养殖等28项专利技术本土化改良。通过“技术员驻村+无人机巡查+APP实时指导”模式,实现技术推广全覆盖。2023年数据显示,学校服务区域内良种覆盖率提升至95%,化肥使用量下降32%,特色农产品溢价率平均达47%。
四、产业孵化与供应链建设
学校运营的“阆果汇”电商平台日均销售额突破50万元,整合上游37个合作社、下游12家加工企业,形成“订单农业+品牌溢价”闭环。重点孵化项目中,张飞牛肉标准化生产线年产值达1.2亿元,带动周边养牛户每头牛增收1200元。学校还主导制定《阆中有机蔬菜生产标准》,推动18类产品获得绿色认证。
项目类型 | 孵化数量 | 平均投资回报周期 | th>行业对标 |
---|---|---|---|
种植业 | 29 | 18个月 | 缩短40% |
加工业 | 12 | 24个月 | 缩短30% |
服务业 | 8 | 12个月 | 缩短50% |
五、政校企协同机制
学校与市政府签订《乡村振兴人才共建协议》,获得每年500万元专项财政支持;与新希望六和、京东数科等企业共建实训基地12个,设备投入超3000万元。创新“技术入股+利润分成”模式,教师团队持有合作社15%-30%股权,直接参与分红。该机制下,学校年均科研经费增长67%,企业技术改造成本降低42%。
六、数字化教育实践
自主研发“农技通”APP集成AI病虫害识别、市场行情分析等功能,用户突破4.2万人。建设VR实训教室,模拟有机农场管理场景,使教学效率提升40%。2023年开展直播电商培训136场,培育农村网红主播247人,单场最高销售额达320万元。
七、可持续发展挑战
当前面临三大瓶颈:一是高端师资流失率达18%,二是农业项目抗风险能力弱(近三年因灾损毁项目占比17%),三是县域消费市场容量有限。对此,学校计划引入商业保险机制,与高校共建“候鸟专家”库,并拓展成渝双城经济圈销售渠道。
八、社会价值辐射效应
学校模式已复制至川东北9个县区,培养技术骨干420名。推动建立跨区域农产品溯源联盟,覆盖种植面积超10万亩。2023年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将其列为“中国乡村振兴典型案例”,形成可量化的“阆中经验”:每万元教育投入可产生4.7万元农业增值,带动1.3个农村就业岗位。
通过八年探索,阆中扶农中心学校验证了教育赋能乡村振兴的可行性路径。其价值不仅在于技术传播,更在于重构了“人才-产业-生态”的良性循环。未来需在数字基建、风险管理、区域协同等方面持续突破,真正实现从“扶农”到“兴农”的跨越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