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川宜宾叙州区高场职业技术学校是一所立足区域经济发展、深耕职业教育的特色院校。学校以“技能立校、产教融合”为核心理念,依托宜宾市新能源、食品加工等支柱产业,构建了涵盖智能制造、现代服务、农业技术等领域的专业体系。近年来,通过深化校企合作、推进实训基地建设、优化课程结构,学校在人才培养质量、就业对口率、技能竞赛成绩等方面表现突出。其“双师型”教师占比超过65%,与五粮液集团、宁德时代等企业共建的实训中心,为学生提供了贴近产业前沿的实践平台。然而,在专业集群化发展、数字化教学资源整合等方面仍存在提升空间,需进一步匹配区域产业升级需求。
一、历史沿革与办学定位
学校前身为1987年创建的高场农业中学,2005年经省教育厅批准改制为职业技术学校,2019年随行政区划调整更名为现名。办学定位聚焦“服务成渝双城经济圈”,以中职教育为主体,兼顾社会培训与技能鉴定。
时间节点 | 重大事件 |
---|---|
1987年 | 高场农业中学成立 |
2005年 | 改制为职业技术学校 |
2015年 | 获批省级示范性中职学校 |
2021年 | 建成“五粮液酿酒工艺实训基地” |
二、专业设置与课程体系
学校现开设12个中职专业,其中省级重点专业3个。课程体系采用“基础平台+专业方向+岗位技能”三级架构,推行“1+X”证书制度。
专业类别 | 代表专业 | 合作企业 |
---|---|---|
智能制造 | 数控技术应用 | 五粮液、格力电器 |
现代农业 | 茶叶生产与加工 | 川红集团、蜀茶实业 |
信息技术 | 物联网技术应用 | 华为(宜宾)产业园 |
三、师资队伍结构
截至2023年,学校共有教职工142人,其中高级职称占比38%,“双师型”教师占比67%。近年通过“高校聘团队、企业聘技师”模式优化师资结构。
教师类型 | 人数 | 占比 |
---|---|---|
正高级教师 | 12 | 8.5% |
副高级教师 | 44 | 31.0% |
硕士及以上学历 | 38 | 26.8% |
企业兼职教师 | 29 | 20.4% |
四、教学资源配置
学校建有校内实训基地8个,其中省级财政支持实训中心2个。设备总值超3000万元,涵盖机械加工、智能控制、电子商务等领域。
- 智能制造实训中心:配备工业机器人、3D打印机等设备
- 现代农业实训园:含茶叶标准化生产线、果蔬检测实验室
- 数字经济实训室:直播电商、大数据分析平台
五、校企合作模式
学校与42家企业建立深度合作,形成“订单培养”“工学交替”等培养模式。2023年校企联合开发课程14门,接收顶岗实习学生占比达83%。
合作类型 | 企业数量 | 覆盖专业 |
---|---|---|
订单班培养 | 15 | 数控、电子、烹饪 |
实训基地共建 | 8 | 汽车维修、旅游服务 |
技能大师工作室 | 3 | 白酒酿造、茶叶审评 |
六、学生发展与就业
近三年毕业生就业率保持在96%以上,本地就业占比72%,对口就业率提升至81%。升学渠道畅通,高职单招录取率从2020年的68%增至2023年的85%。
年份 | 就业率 | 对口率 | 平均起薪(元) |
---|---|---|---|
2021 | 94.5% | 76% | 3200 |
2022 | 96.2% | 79% | 3500 |
2023 | 97.3% | 81% | 3800 |
七、社会服务能力
学校年均开展职业技能培训超5000人次,涵盖电工、焊工、育婴员等项目。与叙州区扶贫办合作实施“雨露计划”,累计培养建档立卡贫困户子女346人。
- 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年均1200人次
- 企业员工技能提升:合作企业34家
- 社区教育课程:开设老年智能技术、家庭教育指导等项目
八、发展挑战与对策
当前面临专业集群化程度不足、数字化转型滞后等问题。计划通过“三步走”策略突破:2024年完成专业动态调整,2025年建成虚拟仿真实训系统,2026年实现所有专业“岗课赛证”融通。
四川宜宾叙州区高场职业技术学校通过三十年积淀,已形成鲜明的产教融合特色。其“专业链对接产业链”的办学实践,为西部县域职教发展提供了可参考的范式。未来需在智慧校园建设、跨区域协同育人等方面持续发力,以更好地服务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战略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