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四川技术学校

四川航天职业学院广汉校区(川航职院广汉)

四川航天职业学院广汉校区(川航职院广汉)

四川航天职业学院广汉校区是四川省内以航天科技为特色的高职教育重要基地,其发展历程与我国航天事业及区域产业升级紧密相连。校区位于德阳广汉市,依托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七院的资源优势,形成了“校企一体、产教融合”的办学模式。校区占地规模超800亩,拥有航天装备制造、电子信息、人工智能等特色专业群,实训设备总值突破1.2亿元,其中航天特种加工、卫星通信等实训室达到行业领先水平。作为国家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校区年均培养技术技能人才超3000人,毕业生在航天央企、军工企业就业率达15%以上,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四	川航天职业学院广汉校区

一、历史沿革与办学定位

四川航天职业学院广汉校区前身为1960年成立的国防工业技校,2004年经教育部批准升格为高职院校,2019年被认定为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建设单位。校区以“服务航天产业、培育大国工匠”为使命,构建了覆盖航天制造、电子通信、智能控制等领域的专业体系,形成“学历教育+职业培训+技术研发”三位一体的办学格局。

对比维度广汉校区四川其他高职院校全国航天类院校
创办时间1960年(前身)-平均1995年
占地面积820亩500-600亩600-800亩
航天特色专业占比65%10%-20%40%-50%

二、专业设置与课程体系

校区现开设32个专科专业,其中国家级骨干专业5个,省级重点专业8个。课程体系采用“岗位导向+项目驱动”模式,引入航天企业真实生产案例,实践课程占比超过60%。

专业类别代表专业实训室数量合作企业
航天制造航天特种加工工艺、飞行器装配12个中国长征火箭公司、西昌卫星发射中心
电子信息卫星通信技术、航天测控技术8个中国卫通、华为成都研究所
智能制造航天装备智能化、工业机器人应用10个西门子工业软件、沈阳机床集团

三、师资队伍与科研能力

校区现有专任教师420人,其中正高级职称35人,副高级职称128人,“双师型”教师占比82%。近五年累计承担省部级科研项目27项,横向技术服务到账经费年均超1500万元。

指标类型广汉校区省内同类院校全国平均水平
高级职称比例34.5%25%-30%28%
博士学历教师28人5-15人8-12人
专利授权量年均45项15-30项25项

四、教学设施与实训条件

校区建有总面积3.2万平方米的实训中心,包含航天精密加工、卫星通信组网等18个生产性实训基地。设备总资产达1.2亿元,其中价值百万以上设备32台套,与航天企业共建联合实验室5个。

设施类型数量/面积设备价值认证标准
航天特种加工实训中心8000㎡/5层2800万元AS9100D航空航天质量管理体系
卫星通信实训平台-/卫星地面站1500万元ISO 9001国际标准
智能制造产线3条/2000㎡1200万元工业4.0数字化标准

五、产教融合与校企合作

校区与航天科技集团、中国商飞等企业建立深度合作关系,形成“订单培养+现代学徒制”育人模式。近三年校企联合开发课程45门,共建校外实训基地37个,开展技术攻关项目23项。

合作模式参与企业覆盖专业年均培养学生
订单班培养中国航天科工七院、四川九洲飞行器制造、电子设备装调300人
现代学徒制京东方科技、中电科10所光电技术、通信工程180人
产业学院华为ICT学院、西门子智能制造学院工业互联网、机电一体化200人

六、学生发展与就业质量

校区毕业生就业率连续8年保持在96%以上,对口就业率达82%。2022届毕业生进入航天系统人数占比17%,进入世界500强企业占比23%,平均起薪较全省高职院校高18%。

就业指标2022届数据全省高职均值全国航天院校均值
总体就业率96.8%92.3%95.1%
国企就业比例64%38%52%
起薪水平4850元/月4120元/月4600元/月

七、社会服务与文化传承

校区年均开展职业技能培训超1.2万人次,为航天企业提供技术服务项目40余项。建有航天精神展览馆,开发《航天工匠精神》等特色思政课程,获评四川省首批非遗技艺传承基地。

服务项目年度数据社会效益
职业培训人次12350人提升区域制造业技能水平
技术攻关项目42项创造直接经济效益8000万元
文化传承项目9项非遗技艺保护传统工艺,培养传承人68名

八、发展挑战与战略布局

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校区正推进“五个转型”战略:从传统制造向智能制造转型,从单一学科向交叉学科转型,从学历教育向终身教育转型,从区域服务向国际输出转型,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型。计划到2025年建成国家级虚拟仿真实训基地,申报本科层次职业教育试点。

四川航天职业学院广汉校区通过六十余载的积淀,已形成鲜明的航天特色和产教融合优势。其“校企共生”的生态系统不仅为航天领域输送了大量技术人才,更通过技术创新和服务升级反哺区域经济。未来需在数字化转型、国际化合作等方面持续突破,以应对全球产业链重构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y159820103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