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万源市职业中学(以下简称“万源市职中”)作为川东北地区重要的职业教育机构,自建校以来始终以“服务地方经济、培养实用人才”为宗旨,逐步发展成为集学历教育、技能培训、就业指导于一体的综合性职业学校。学校依托万源市资源禀赋与产业需求,开设农业技术、旅游服务、机械制造等特色专业,形成“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近年来,通过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加强实训基地建设,毕业生就业率持续保持在95%以上,为区域乡村振兴和产业升级输送了大量技术技能人才。然而,受限于地理位置、资金投入等因素,学校在师资结构、专业覆盖面、信息化水平等方面仍存在提升空间,需进一步优化资源配置以应对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挑战。
一、学校概况与基础条件
万源市职中始建于1985年,是达州市首批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占地120亩,建筑面积5.8万平方米。现有在校生3200余人,教职工185人,开设12个专业,其中省级重点专业3个。学校配备现代农业实训中心、机械加工实训车间、旅游服务模拟实训室等教学设施,并与本地12家企业建立长期合作关系。
类别 | 数据详情 |
---|---|
办学性质 | 公办中等职业学校 |
校区面积 | 120亩(含实训基地45亩) |
专业数量 | 12个(含3个省级重点专业) |
合作企业 | 12家(含2家规上企业) |
二、专业设置与课程体系
学校专业设置紧密围绕万源市“农业+工业+文旅”产业布局,形成以现代农业技术、机电设备维修、旅游服务为核心的专业群。课程体系采用“公共基础+专业技能+拓展模块”三级架构,实践课程占比达60%。
核心专业 | 主干课程 | 就业方向 |
---|---|---|
现代农业技术 | 农作物生产技术、农业物联网、农产品营销 | 家庭农场、农业合作社 |
旅游服务与管理 | 导游实务、酒店管理、民宿运营 | 景区服务、乡村旅游开发 |
机电设备维修 | 电工技术、PLC编程、机床维护 | 制造业企业、设备维护公司 |
三、师资力量与教学资源
学校现有专任教师142人,其中“双师型”教师占比45%,高级职称教师28人。教师队伍年龄结构呈“哑铃型”,年轻教师与资深教师占比较高,中层骨干相对不足。
指标 | 万源市职中 | 四川县级职中平均水平 |
---|---|---|
师生比 | 1:18 | 1:22 |
硕士以上学历教师 | 12% | 18% |
企业兼职教师占比 | 8% | 15% |
四、学生发展与就业质量
学校近三年平均毕业率为98.7%,对口就业率稳定在89%以上。学生升学渠道畅通,每年约有15%毕业生通过单招考试进入高职院校。就业区域以成渝经济圈和万源本地为主,起薪集中在3000-4500元/月。
年份 | 毕业人数 | 对口就业率 | 平均起薪 |
---|---|---|---|
2022 | 823人 | 87.3% | 3820元/月 |
2021 | 798人 | 86.5% | 3760元/月 |
2020 | 765人 | 85.2% | 3680元/月 |
五、校企合作与产教融合
学校与巴山雀舌茶业、万源市农商银行等企业共建“订单班”8个,实现“招生即招工”。校内设立“秦巴山区特色农产品研发中心”,年承接技术培训超2000人次。
- 合作模式:顶岗实习(60%)、师徒制培养(30%)、联合研发(10%)
- 典型项目:与重庆宗申集团共建“工业机器人维修”实训基地
- 培训成果:年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训500人次,带动就业创业120人
六、社会服务与区域贡献
学校承担“雨露计划”“农民工返乡创业培训”等政府项目,近五年累计培训贫困劳动力3200余人次。牵头组建“秦巴山区职业教育联盟”,辐射周边6个县市。
服务项目 | 年均规模 | 受益群体 |
---|---|---|
职业技能鉴定 | 1200人次 | 企业职工、农民工 |
扶贫专项培训 | 800人次 | 建档立卡贫困户 |
社区教育 | 500人次 | 城镇居民、青少年 |
七、发展瓶颈与挑战
当前制约学校发展的主要因素包括:财政投入不足导致实训设备更新滞后,专业教师招聘困难,县域经济体量限制就业质量提升。此外,数字化转型步伐较慢,智慧校园建设尚未全面覆盖教学管理环节。
- 硬件短板:数控加工设备平均使用年限达8年,VR实训室空白
- 师资困境:机械、信息技术等专业教师缺口达30%
- 区域限制:本地就业岗位月薪低于成渝地区15%-20%
八、未来优化路径
建议从三方面突破:一是争取上级专项资金支持,重点更新智能制造、数字媒体类专业设备;二是通过“校校合作”引进高校兼职教师,完善教师激励机制;三是深化与成渝企业的“跨区域订单培养”,拓展就业网络。同时加快构建“学历证书+X技能等级”认证体系,增强学生核心竞争力。
万源市职中作为县域职业教育的代表,在服务地方产业发展、促进就业脱贫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其“扎根山区、对接需求”的办学定位值得肯定,但在教育资源整合、专业升级迭代等方面仍需持续发力。未来需紧扣“乡村振兴”战略,强化与发达地区的资源共享,探索混合所有制办学模式,方能实现从“输血供人”到“造血育人”的跨越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