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四川技术学校

四川省绵阳市游仙职教中心(绵阳游仙职教中心)

四川省绵阳市游仙职教中心(绵阳游仙职教中心)

四川省绵阳市游仙职教中心作为区域职业教育的重要载体,自成立以来始终以服务地方经济、培养技术技能人才为核心目标。学校依托绵阳科技城产业资源,构建了以智能制造、电子信息、现代服务为主的专业体系,形成“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办学特色。近年来,通过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强化实训基地建设、推进多元化升学路径,学校在人才培养质量、社会服务能力、学生发展成果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其“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和“岗课赛证”融通模式,为区域产业升级输送了大量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成为西南地区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典型案例。

四	川省绵阳市游仙职教中心

一、历史沿革与办学定位

游仙职教中心前身为1983年创办的绵阳市属职业中学,2009年经省教育厅批准升格为中等职业学校,2018年被认定为“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学校地处绵阳市游仙区核心地段,占地120亩,建筑面积8.6万平方米,现有在校生4200余人,教职工315人。

时间节点发展历程
1983-2008年地方职业中学阶段,以基础技能培训为主
2009-2017年升格后扩建校区,开设12个主体专业
2018年至今获评国家级重点校,启动“双师型”教师培养计划

二、专业设置与课程体系

学校紧密对接绵阳“中国科技城”战略,重点建设智能制造、电子信息、数字经济三大专业群。其中,数控技术应用、电子技术应用、计算机网络技术等5个专业被认定为省级重点专业。课程体系采用“平台+模块”模式,基础课程占比40%,专业核心课程占比35%,实践课程占比25%。

专业类别代表专业合作企业证书获取率
智能制造数控技术、模具设计长虹集团、九洲电器92%
电子信息电子技术、通信工程京东方、华丰科技88%
现代服务电子商务、幼儿教育亚马逊、绵阳外国语学校85%

三、师资队伍结构分析

学校实施“名师引领、双师培育”计划,通过企业挂职、技能竞赛、国内外培训等方式提升教师能力。现有正高级讲师6人,副高级职称占比38%,“双师型”教师比例达72%。与企业共建技术应用研发中心3个,年均完成横向课题12项。

教师类型人数占比企业实践时长
正高级职称61.9%年均60天
副高级职称11938%年均45天
双师型教师22772%年均50天

四、教学改革与育人模式

学校推行“三阶递进”人才培养模式:一年级夯实文化基础,二年级强化专业技能,三年级开展顶岗实习。与京东方合作开发“现代学徒制”试点班,实现“教室-车间-岗位”三级跳转。近五年学生技能竞赛获奖236项,其中国家级奖项17项。

  • 构建“岗课赛证”融通机制,将X证书标准融入课程体系
  • 开发虚拟仿真实训系统,覆盖智能制造等6个专业群
  • 建立学业水平评价数字化平台,实现过程性考核占比60%

五、校企合作与产教融合

学校与长虹集团共建“智能家电产业学院”,与华为(绵阳)工业互联网创新中心联合开发ICT人才培养方案。近三年累计开展订单培养3200人次,企业提供设备价值超5000万元,共建校外实训基地23个。

合作类型企业数量覆盖专业年输送人数
订单培养18家电子、数控等8个专业1200人
实训基地共建12家智能制造、信息技术类-
技术研发合作5家工业机器人、物联网领域-

六、学生发展与升学就业

学校构建“中职-高职-本科”贯通培养体系,与四川职业技术学院、绵阳师范学院等高校联合开展“3+2”分段培养。2023年毕业生升学率达68%,对口就业率91%,平均起薪4500元/月。

年份升学率就业率雇主满意度
202162%89%94%
202265%90%95%
202368%91%96%

七、社会服务与辐射能力

学校年均开展职业技能培训1.2万人次,承接政府购买服务项目23个。牵头成立绵阳市电子信息职教集团,吸纳成员单位47家。开发《工业机器人操作》等7门省级精品在线课程,资源库年访问量突破50万次。

  • 为贫困地区开展“技能扶贫”专项培训3600人次
  • 输出教学标准至云南、甘肃等6省职业院校
  • 承办省级职业技能大赛4次,参赛规模达2000人次

八、发展挑战与未来规划

面对产业技术迭代加速、生源结构变化等挑战,学校计划未来三年投入1.2亿元建设“智能网联汽车”“人工智能应用”等新兴专业,引入德国双元制教学模式,力争实现省级高水平专业群全覆盖。同步推进数字校园3.0建设,构建全生命周期学生发展数据库。

四川省绵阳市游仙职教中心通过持续深化产教融合、创新育人模式,已形成鲜明的“立足产业、服务区域”办学特色。其“双师型”队伍建设经验、“岗课赛证”融通实践、智能化教学改革成果,为西部欠发达地区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可借鉴范式。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加速演进,学校需在专业动态调整机制、数字化转型深度、国际化合作层次等方面寻求突破,持续提升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适应性与前瞻性。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y159820103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