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阆中高级职业技术学校作为川东北地区职业教育的重要载体,历经四十余年发展积淀,已形成以智能制造、文化旅游、现代农业为核心的特色专业体系。学校依托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校建设基础,构建了"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育人模式,累计培养技术技能人才超3万名,本地就业率连续五年超过78%。校园占地210亩的智慧化实训基地与古城文化旅游资源深度融合,形成"校城联动"发展格局,其"非遗技艺传承+现代职教"的双向赋能模式在省内具有示范效应。
一、历史沿革与办学定位
学校前身为1981年创建的阆中县农业技术中学,2005年经省教育厅批准升格为高级职业技术学校,2018年入选四川省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现开设12个专业大类,重点打造古建筑修缮、蜀绣工艺、智能装备制造三大特色专业群,形成"文化传承+先进制造"双轮驱动的办学格局。
年份 | 重大发展节点 | 办学成果 |
---|---|---|
1981-2004 | 农业中学阶段 | 培养基层农技人员6000余人 |
2005-2012 | 职教转型期 | 新增7个现代制造类专业 |
2013-2018 | 示范校建设 | 投入1.2亿建设实训基地 |
2019至今 | 提质培优阶段 | 开展"非遗+"专业改革 |
二、专业建设与课程体系
学校构建"基础平台+专业集群+拓展模块"的课程体系,重点专业实施"双导师制"。古建筑修缮专业与故宫博物院建立人才培养联盟,蜀绣专业引入省级非遗传承人驻校授课,形成"传统技艺+现代设计"的教学特色。
专业类别 | 核心课程 | 职业资格证书 | 对口升学率 |
---|---|---|---|
古建筑修缮 | 木作营造技法、古建测绘放样 | 文物保护员(中级) | 68% |
智能装备 | PLC控制技术、工业机器人编程 | 电工高级证 | 82% |
旅游服务 | 景区运营实务、非遗解说技巧 | 导游资格证 | 59% |
三、师资队伍与教学资源
现有教职工186人,其中正高级职称8人,"双师型"教师占比达73%。建有省级大师工作室2个,聘请行业专家32人担任兼职教师。开发校本教材17部,其中《古建筑油饰彩画技艺》入选国家规划教材。
师资类型 | 人数 | 占比 | 代表成果 |
---|---|---|---|
专业带头人 | 15 | 8.1% | 省级教学成果奖3项 |
企业兼职教师 | 32 | 17.2% | 参与开发岗位标准12套 |
硕士以上学历 | 41 | 22.1% | 发表核心期刊论文46篇 |
四、实训基地与产教融合
投资1.8亿元建成川东北首个古建筑保护实训中心,与保宁醋有限公司共建省级生产性实训基地。推行"学期分段式"实习模式,与23家企业签订订单培养协议,年输送实习生超1500人次。
五、学生发展与社会服务
近三年毕业生初次就业率保持在92%以上,本地产业留人率达65%。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年均3000人次,完成古城街区修复、传统村落保护等社会服务项目47项。
六、文化传承与创新实践
设立蜀绣、保宁醋酿造等非遗工坊,开发"阆苑匠心"系列文创产品。牵头制定《川北传统民居修缮技术规范》,其"数字非遗"保护项目获文化和旅游部创新案例奖。
七、智慧校园与信息化建设
建成5G+智慧职教云平台,开发虚拟仿真实训系统8套。实现教学场所物联网全覆盖,师生数字素养测评达标率91%,位列全省中职校前15%。
八、发展挑战与战略展望
面对产业升级加速、生源结构变化等挑战,学校正推进三大战略:深化"非遗技艺标准化"教学改革,建设川陕渝非遗技艺认证中心;拓展"银龄职教"服务,开发老年技能培训课程包;对接成渝双城经济圈,筹建跨区域职教联盟。
通过多维度的创新发展,阆中高级职业技术学校正逐步实现从传统职教向现代化技能人才培养高地的转型升级,其"传统文化基因+现代职教理念"的融合模式,为县域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可借鉴的实践样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