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成都市现代制造职业技术学校西区是成都市职业教育布局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依托主校区资源辐射功能,聚焦先进制造与现代服务业人才培养。学校位于郫都区团结镇核心区域,占地约8.6万平方米,建筑面积4.3万平方米,现有在校生规模2800余人。作为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西区以“智能制造+现代服务”双轮驱动为特色,构建了涵盖机械加工、电子信息、工业互联网等领域的12个专业集群。
校区通过“校中厂+订单班”模式深化产教融合,与京东方、富士康等12家龙头企业建立战略合作,形成“教室-实训室-生产车间”三位一体培养体系。教学设施方面,建有智能制造实训中心(含工业机器人工作站)、精密测量实验室等14类专业化场所,设备总值超3200万元。师资队伍中,“双师型”教师占比达78%,其中省级技能大师2人,企业兼职导师占比15%。近三年毕业生就业率保持在98%以上,对口就业率达83%,在四川省中职院校中处于前列。
一、区位优势与交通网络
西区地处成都西北部产业集聚带,毗邻郫都区智能制造产业园,直线距离仅3.2公里。周边分布着蜀都万安工业园、电子科大科技园等产业载体,形成“校区-园区”15分钟经济圈。
指标 | 西区 | 主校区 |
---|---|---|
占地面积 | 8.6万㎡ | 12.5万㎡ |
建筑面积 | 4.3万㎡ | 7.8万㎡ |
通勤半径 | 3公里内6个产业园区 | 5公里内8个商业综合体 |
二、专业建设与课程体系
重点打造智能装备技术、工业互联网技术等5个省级示范专业,构建“基础平台+专业群”课程架构。实施“1+X”证书制度,将西门子工业软件、海克斯康测量系统等企业认证纳入教学标准。
专业方向 | 核心课程 | 实训设备价值 |
---|---|---|
数控技术应用 | CAD/CAM、多轴加工编程 | 850万元 |
电气自动化 | PLC控制、工业网络技术 | 620万元 |
物联网技术 | 传感网搭建、大数据分析 | 580万元 |
三、师资结构与发展路径
通过“高校教授+企业工程师+技能名师”三维引智机制,形成年龄梯队合理的教学团队。实施教师企业实践“双百工程”,要求专业教师每学年累计完成100学时企业研修,参与100个技术攻关项目。
职称类别 | 占比 | 企业经历 |
---|---|---|
高级讲师 | 35% | 平均4.2年 |
一级实习指导教师 | 28% | 平均5.7年 |
企业兼职教师 | 15% | 平均8.5年 |
四、实训基地建设标准
按照“生产型实训基地”标准建设,引入企业6S管理体系。智能制造实训中心配备DMG五轴加工中心、ABB机器人工作站等先进设备,实现教学项目与企业订单的无缝衔接。
实训类别 | 设备数量 | 年承接项目 |
---|---|---|
机械加工 | CNC机床28台 | 120+企业订单 |
电子装配 | SMT产线4条 | 80+产品试制 |
工业控制 | PLC工作站16套 | 60+技术改造 |
五、产教融合实施路径
创新“四共八定”合作机制:共建课程体系、共组师资团队、共管教学过程、共评培养质量;定培养目标、定教学内容、定实训标准、定考核方式、定岗位要求、定服务规范、定质量监控、定保障措施。
- 与京东方共建“光电显示订单班”,年输送技术人才120人
- 联合富士康开发“智能制造工匠培育计划”,覆盖机械/电子/物联网专业
- 为川润股份定制“液压润滑系统维护”专项课程模块
六、学生发展支持体系
构建“三级递进”技能提升通道:一年级基础技能达标→二年级专项技能认证→三年级综合技能比武。近五年累计获得省级以上技能大赛奖项47项,其中工业机器人应用赛项实现三连冠。
升学渠道 | 合作院校 | 年输送人数 |
---|---|---|
高职单招 | 成都工业学院 | 180+ |
中本贯通 | 西华大学 | 60+ |
国际留学 | 泰国清迈大学 | 15+ |
七、校园文化建设特色
推行“车间文化进校园”工程,将企业5S管理、质量意识融入日常行为规范。设立“工匠讲堂”邀请劳模开展技术传承,组织“未来工程师”科创节培育创新思维。
- 年度举办“精密测量技能挑战赛”等特色活动12场
- 创建“齿轮”创客空间,孵化学生创新项目23个
- 开展“大国工匠进课堂”活动,累计授课68课时
八、就业质量保障机制
建立“三跟踪”服务体系:入职前岗位适配评估、实习期导师带教、转正后成长档案。与第三方机构合作开发职业能力测评系统,实现人岗匹配度精准分析。
就业指标 | 2023届数据 | 行业基准 |
---|---|---|
初次就业率 | 98.7% | 92.5% |
专业对口率 | 83.2% | 76.8% |
起薪水平 | 4280元/月 | 3850元/月 |
成都市现代制造职业技术学校西区通过精准对接区域产业链需求,构建了“专业-产业”动态适配机制。其“教学工厂”模式有效破解了传统职业教育中理论实践脱节的难题,特别是在高端装备制造人才培养方面形成显著优势。随着成都“工业强市”战略的推进,学校需进一步拓展国际化产教融合资源,加强人工智能、新能源等领域的专业布局,持续提升服务产业升级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