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四川技术学校

泸州市职业技术学校新校区(泸州职校新校区)

泸州市职业技术学校新校区(泸州职校新校区)

泸州市职业技术学校新校区作为川南地区职业教育的重要载体,其建设标志着区域性职业技能培养体系的全面升级。新校区选址于长江经济开发区核心地带,占地规模较老校区扩大3倍,总建筑面积达28万平方米,形成"教学-实训-生活"三位一体的功能布局。通过引入智能制造、现代服务业等6大新兴专业群,构建起覆盖全产业链的人才培养体系。项目总投资12.8亿元,其中政府专项债占比45%,企业配套资金占30%,充分体现产教融合特色。校区配备1.2亿元的智能实训设备,与华为、比亚迪等头部企业共建7个产业学院,实现教学场景与生产场景的无缝衔接。

泸	州市职业技术学校新校区

一、区位优势与交通网络

新校区位于泸州市江阳区黄舣镇,地处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黄金分割点。通过长江六桥与主城区快速连接,距云龙机场仅15公里,毗邻G76厦蓉高速泸州收费站。周边聚集泸州国家高新区、中国(四川)自由贸易试验区川南临港片区等产业功能区,形成"校区-园区-社区"三区联动格局。

对比维度 老校区 新校区
占地面积 8.3公顷 32.6公顷
建筑密度 45% 32%
通勤半径 8公里 覆盖30分钟交通圈

二、专业集群与产业适配度

围绕泸州"四大千亿产业"布局,重点打造酿酒技术、智能装备、新能源材料等特色专业。其中酿酒技术专业与泸州老窖共建国家级白酒酿造实训基地,智能焊接技术专业引入库卡机器人教学系统。形成"传统技艺传承+新兴技术应用"的复合型专业体系。

专业类别 核心课程 合作企业
酿酒技术 白酒品评、勾调技术 泸州老窖、郎酒集团
新能源汽车 电池管理系统、智能网联技术 比亚迪、宁德时代
智能装备 工业机器人编程、3D打印技术 西门子、海康威视

三、教学空间创新设计

采用"模块化+智能化"建筑理念,建设可变形多功能教室28间,配备物联网教学系统的实训工坊16个。图书馆设置AR/VR体验区,实现古籍文献数字化与工业仿真结合。宿舍区创新采用"学习社区"模式,每层设置共享学习舱和创客空间。

  • 智慧教室占比:65%
  • 柔性隔断教学空间:12处
  • 跨学科融合实训区:9个

四、师资队伍重构方案

实施"双师素质提升工程",要求专业教师每年下企业实践不少于40天。引进企业技术总监担任产业教授,建立"1名教授+2名工程师+3名技师"的教学团队编制。设立教师技术创新基金,近三年累计转化科研成果17项。

师资类型 人数 占比
教授级职称 45 18%
企业兼职教师 83 33%
双师型教师 192 76%

五、实训体系数字化转型

建成省级虚拟仿真实训中心,开发酿酒工艺、化工生产等虚拟实训项目42个。引入MES生产执行系统,实现实训过程数据采集与分析。与阿里云合作搭建工业互联网平台,学生可远程操控企业真实生产设备。

  • 虚拟仿真课程资源:120TB
  • 5G+工业互联网实训室:6间
  • 企业真实生产线接入:9条

六、产教融合运营机制

创新"校中厂"运营模式,引企建设智能终端检测中心、新能源汽车维保中心等生产性实训基地。与企业签订"订单班"培养协议,实行"学期分段、工学交替"教学组织。近二年为企业输送技术技能人才1362人,毕业生本地就业率达78%。

合作模式 参与企业 年产值
校中厂 四川经纬达科技 3200万元
订单培养 长城汽车 -
技术服务中心 泸州市酒业协会 -

七、学生发展支持系统

构建"学业-职业-创业"三业贯通成长通道,设立创新创业孵化基金500万元。开发职业能力测评系统,建立个性化发展档案。与西南大学等本科院校搭建"3+4"升学立交桥,近三年专升本录取率提升至37%。

  • 技能大师工作室:5个
  • X证书获取率:92%
  • 创业项目孵化:43个

八、社会效益与辐射效应

年培训社会人员超8000人次,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育项目12个。牵头成立成渝黔职业教育联盟,输出专业教学标准8套。承办省级技能大赛6次,带动周边职业院校实训基地建设投入增加40%。

辐射指标 数据表现 同比增幅
社会培训量 8320人次/年 +65%
技术技能认证 1352本/年 +82%
行业标准输出 8项 -

泸州市职业技术学校新校区的建设,不仅实现了办学条件的跨越式提升,更构建起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新范式。通过物理空间的拓展带动教育模式的创新,借助数字技术的赋能重塑人才培养流程,最终形成"人才培养-技术研发-社会服务"三位一体的新型职教生态系统。这种以产业需求为导向、以技术创新为驱动的发展路径,为新时代职业教育改革提供了具有示范价值的实践样本。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y159820103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