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川省绵阳职业中专学校是川北地区职业教育的重要标杆,办学历史可追溯至1986年,历经三十余载发展,已形成以智能制造、信息技术、现代服务为主导的三大专业集群。学校占地320亩,建筑面积15万平方米,现有在校生规模达6800人,年均开展社会培训超1.2万人次。作为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校,该校创新构建“岗课赛证”融合培养体系,与京东方、长虹集团等龙头企业共建产业学院,近三年毕业生就业率稳定在98%以上,其中对口升学率达72%,形成“升学有优势、就业有保障”的鲜明特色。
一、专业建设与课程体系
学校现开设23个中职专业,其中国家级重点专业4个(数控技术应用、电子技术应用、计算机网络技术、会计事务),省级示范专业7个。通过动态调整专业布局,近五年新增人工智能技术应用、新能源汽车运用与维修等前沿专业。课程体系采用“平台+模块”模式,公共基础课占比30%,专业核心课占比45%,实践课程占比25%。
年份 | 专业总数 | 新增专业数 | 淘汰专业数 |
---|---|---|---|
2018 | 18 | 2 | 1 |
2019 | 20 | 1 | 0 |
2020 | 21 | 2 | 1 |
2023 | 23 | 2 | 0 |
二、师资队伍结构优化
截至2023年,学校拥有专任教师286人,其中正高级职称12人,副高级职称89人,“双师型”教师占比达83%。通过实施“名师培养工程”,累计培育省级教学名师4人,市级技能大师8人。教师团队近五年获全国职业院校教学能力大赛二等奖2项,省级一等奖5项。
职称类别 | 人数 | 占比 |
---|---|---|
正高级 | 12 | 4.2% |
副高级 | 89 | 31.1% |
中级 | 135 | 47.2% |
初级 | 50 | 17.5% |
三、教学设施与实训基地
学校建有智能制造、信息技术、现代商贸3大实训中心,包含工业机器人、云计算机房等68个专项实训室。实训设备总值达1.2亿元,其中价值50万元以上的设备96台套。与京东方共建的“光电显示实训基地”被认定为省级生产性实训基地,年承接企业真实生产任务达200万元。
四、产教融合创新实践
学校构建“校企双主体”育人模式,与126家企业建立深度合作关系,其中世界500强企业3家,行业龙头企业19家。近三年开展现代学徒制培养学员486人,订单班规模突破1200人。2022年联合长虹集团开发的《智能家电检测与维护》课程包被纳入省级优质课程资源库。
合作类型 | 企业数量 | 覆盖专业 |
---|---|---|
产业学院共建 | 8 | 智能制造/信息技术 |
订单培养 | 37 | 加工制造/交通运输 |
顶岗实习 | 81 | 全专业覆盖 |
五、人才培养质量成果
近三年学生获省级以上技能大赛奖项243项,其中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一等奖5项。2023年高考升学班本科上线率达67%,较五年前提升42个百分点。毕业生平均起薪从2018年的3200元提升至2023年的4500元,岗位专业对口率达89%。
六、社会服务能力提升
学校年均开展职业技能培训1.2万人次,开发“新型职业农民”“电商直播”等特色培训项目。作为川北地区“1+X”证书试点牵头单位,累计完成证书考核872人次,通过率92%。与北川羌族自治县共建乡村振兴学院,培养新型农业经营人才360人。
七、国际化办学探索
学校自2019年起开展国际交流合作,与德国F+U萨克森职业学院共建中德诺浩汽车学院,引进IHK职业资格证书标准。累计选派骨干教师赴新加坡、泰国研修42人次,接收老挝、柬埔寨留学生56人。开发《国际商务礼仪》等双语课程12门,国际化课程占比达15%。
八、数字化转型发展
学校投资800万元建设智慧校园系统,实现教学管理、实训预约、行为分析全流程数字化。开发虚拟仿真实训系统8套,其中“工业机器人编程VR实训”项目入选教育部创新案例。疫情期间建成在线课程资源库,累计访问量突破50万次,保障“停课不停学”。
经过多年发展,四川省绵阳职业中专学校已形成“政校行企”四方联动的办学格局,在专业建设、人才培养、社会服务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未来需进一步优化专业结构与区域产业匹配度,加强高水平教师团队建设,深化国际交流层次,持续提升职业教育适应性和吸引力,为川北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更有力的人才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