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遂宁现代职业技术学校是四川省遂宁市职业教育领域的重要办学主体,以服务区域经济发展为核心,聚焦现代产业人才培养。学校依托遂宁市“锂电之都”产业优势,构建了以新能源、智能制造、信息技术为骨干的专业体系,形成“产教融合、校企协同”的办学特色。近年来,学校通过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强化实训基地建设、推进国际化合作,逐步发展成为川东北地区具有影响力的中等职业学校,为地方产业输送了大量技术技能人才。
在专业设置上,学校紧密对接遂宁市“5+2”现代工业体系,重点建设新能源汽车制造与检测、电子信息技术、智能制造设备技术等特色专业,其中省级重点专业覆盖率达60%。师资队伍方面,通过“双师型”教师培养计划,现有高级职称教师占比35%,企业兼职教师占比20%,形成“理论+实践”复合型教学团队。实训条件方面,校内建有新能源汽车实训中心、智能工厂模拟车间等12个高标准实训基地,设备总值超8000万元,与比亚迪、京东方等企业共建校外实训基地23个,实现教学场景与生产环境的高度衔接。
学校创新推行“三阶递进”人才培养模式,将课程分为基础技能、专项技能、综合应用三个阶段,引入企业真实项目贯穿教学全程。近三年毕业生就业率保持在98%以上,对口就业率达85%,本地就业占比超过70%,有效支撑遂宁市“锂业集群”发展需求。国际化合作方面,与德国工商大会(IHK)共建“双元制”试点班,引入国际通用职业资格标准,累计培养国际化技能人才200余名。
然而,学校仍面临部分专业与产业升级匹配度不足、高水平企业导师资源短缺、科研成果转化效率偏低等挑战。未来需进一步优化专业动态调整机制,深化“校中厂”混合所有制改革,加强跨区域职教集团联动,以提升服务国家战略和区域发展的核心能力。
一、历史沿革与办学定位
发展历程与战略方向
遂宁现代职业技术学校前身为1987年创立的县级职业中学,2012年经省教育厅批准升格为全日制普通中等职业学校,2018年被认定为“四川省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学校始终以“服务产业、赋能民生”为宗旨,围绕遂宁市“建设绿色智造强市”目标,确立“技术技能+创新素养”的育人理念。
办学定位上,学校锚定“区域产业人才供给第一梯队”,重点覆盖新能源、电子信息、现代农业三大领域,形成“学历教育+社会培训+技术研发”三位一体架构。通过“引企入校”“跨境合作”双轮驱动,探索职业教育与产业链深度融合的新模式。
发展阶段 | 关键事件 | 标志性成果 |
---|---|---|
2012-2015年 | 专业体系重构 | 新增新能源材料、工业机器人等8个新兴专业 |
2016-2018年 | 产教融合深化 | 与天齐锂业共建实训中心,开发企业定制课程12门 |
2019年至今 | 国际化突破 | 开展IHK认证培训,输出国际标准课程体系 |
二、专业布局与课程体系
产业结构匹配度分析
学校专业设置紧密围绕遂宁市“1+3+3”产业体系(锂电新材料为首位产业,食品饮料、电子信息、能源化工为支柱产业,生物医药、先进材料、装备制造为新兴产业),形成“主干专业群+新兴专业链”结构。
专业群 | 核心专业 | 对应产业 | 企业合作数 |
---|---|---|---|
新能源技术集群 | 新能源汽车制造与检测、电池材料制备 | 锂电新能源产业链 | 15家(含天齐锂业、盛新锂能) |
智能制造集群 | 数控技术、工业互联网技术 | 智能装备制造基地 | 12家(含江淮汽车、喜之郎) |
数字技术集群 | 大数据应用、电子商务 | 数字经济产业园 | 8家(含京东云、字节跳动) |
课程体系采用“平台+模块”架构,公共基础课占比30%,专业核心课占比40%,拓展课程占比30%。引入企业真实项目开发《动力电池PACK工艺》《智能仓储系统运维》等12门工学结合课程,实践教学占比达65%。
三、师资队伍建设
双师结构与能力提升
学校实施“双师双能”提升计划,要求专业教师每五年累计企业实践不少于6个月。通过建立“校企人才双向流动”机制,聘请企业技术骨干担任兼职教师,同时选派骨干教师参与企业技术攻关。
指标类别 | 数值 | 对比全省中职均值 |
---|---|---|
“双师型”教师比例 | 68% | +15% |
高级职称教师占比 | 35% | +10% |
企业兼职教师占比 | 23% | +8% |
教师企业实践时长(年均) | 42天 | +17天 |
教师团队近年完成市级以上教改课题23项,开发《锂离子电池生产实务》等校本教材9部,获省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1项。但存在年轻教师企业实践深度不足、跨学科教学能力待提升等问题。
四、教学设施与实训条件
产教融合载体建设
学校建成“一院三中心”实训体系:锂电产业学院、智能制造实训中心、数字技术实训中心、现代农业实训中心,总面积达3.2万平方米。设备配置对标企业生产线,如新能源汽车实训中心配备电池pack生产线、电机检测台架等高端设备。
实训基地类型 | 设备总值(万元) | 主要功能 | 合作企业 |
---|---|---|---|
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 | 5200 | 锂电池封装、工业机器人编程 | 天齐锂业、蜂巢能源 |
虚拟仿真实训室 | 800 | 动力电池热管理、PLC控制模拟 | 西门子(中国)、亚龙智能 |
校外实训基地 | - | 顶岗实习、师傅带教 | 沱牌舍得、英创力电子 |
实训课程实施“五步循环”教学法:任务导入→虚拟仿真→实操训练→质量检测→改进优化,学生日均实训时长可达4课时。
五、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多元化路径探索
学校构建“分层递进、多轨并行”培养体系:
- 升学通道:开设“3+2”中高职衔接班,与绵阳职业技术学院等高校联办5个专业,年均升学率达72%
- 就业通道:推行“1.5+1.5”工学交替,第三学期进入企业跟岗实习
- 创业通道:设立“创客空间”,孵化学生创业项目27个,涉及电商直播、农业无人机服务等领域
创新“岗位引领”课程包开发,针对锂电企业“电气维修技师”“品质工程师”等岗位,整合9门课程形成能力矩阵。2023年试点“现场工程师”培养项目,为企业定向输送技术骨干43人。
六、社会服务与辐射能力
终身教育体系构建
学校年均开展社会培训超1.2万人次,形成“学历教育+职业培训+社区教育”三维服务网络。重点打造“锂电产业工人技能提升计划”,开发《动力电池安全操作规范》等短期培训课程包。
培训类型 | 年培训量 | 主要客户 | 证书获取率 |
---|---|---|---|
企业新型学徒制 | 2300人 | 天齐锂业、帕沃电务 | 92% |
职业技能等级认定 | 4500人次 | 电工、钳工、电子商务师 | 88% |
新型职业农民培训 | 1800人 | 观音果蔬合作社、水产养殖户 | 85% |
通过“嘉陵江技能大师工作室”开展技术研发,近两年完成《锂电池极片水分检测装置优化》等横向课题6项,技术成果转化收益超150万元。
七、国际化合作进展
标准输出与资源引进
学校与德国工商大会(IHK)合作开展“中德双元制”试点,引入机电一体化、汽车维修等IHK认证课程,开发双语教学资源库。2023年成为“中德(四川)职业教育合作联盟”理事单位。
合作项目 | 实施年限 | 培养成果 | 国际认证通过率 |
---|---|---|---|
IHK机电工长认证班 | 2020-至今 | 62人获IHK证书 | 89% |
泰国清迈大学联合培养 | 2022-至今 | 跨境电商方向37人 | - |
柬埔寨技能研修班 | 2023年 | 新能源技术研修52人 | - |
国际化办学推动专业标准与国际接轨,但面临外语教学能力不足、跨国企业资源对接困难等挑战。
八、挑战与未来发展策略
提质培优关键路径
当前制约因素包括:专业群与未来产业匹配精度待提升(如氢能、人工智能领域覆盖不足)、企业深度参与机制尚未健全(如联合研发占比低于15%)、数字化教学资源库建设滞后(仅覆盖40%核心课程)。
未来发展重点:
- 实施“专业群动态优化工程”,每年淘汰或改造2-3个滞后专业
- 推进“混合所有制”产业学院建设,力争三年内引入企业设备资金超3000万元
- 建设“智慧职教”平台,开发虚拟仿真资源库,实现教学场景数字化覆盖率80%以上
- 深化“现场工程师”培养,与头部企业共建“订单班+创新中心”一体化培养载体
通过持续改革,学校计划到2025年建成“西部锂电人才培养高地”,实现毕业生本地就业占比提升至75%,企业满意度达95%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