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四川技术学校

宜宾职高学校(宜宾职校)

宜宾职高学校(宜宾职校)

宜宾职业技术学校(以下简称“宜宾职高”)作为四川省职业教育的重要标杆,历经四十余年发展,已形成以智能制造、信息技术、现代服务为核心的三大专业集群。学校现有在校生规模超8000人,年均就业率稳定在97%以上,其中对口就业率达89%,在川南地区职业院校中位居前列。通过“校企双元育人”模式,与12家世界500强企业建立深度合作,累计输送技术技能人才逾3万名。在2023年四川省中等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中,宜宾职高在实训条件、师资结构、社会服务三项核心指标上均位列全省前5%,其“模块化课程体系”和“工匠工坊”培养模式被省教育厅列为典型案例。

宜	宾职高学校

一、历史沿革与办学定位

宜宾职高创建于1984年,前身为宜宾市第一职业中学,2005年升格为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2018年被教育部认定为“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学校现占地230亩,建筑面积11.2万平方米,设有机械工程、电子信息、经贸管理等6个二级学院。

时间节点重大事件发展成果
1984-2000年基础能力建设期获省级重点职高资质,开设8个传统专业
2001-2015年内涵提升阶段建成3个省级重点专业,实训设备价值突破亿元
2016年至今高质量发展期立项“双优计划”,开发X证书试点项目14个

二、专业建设与课程体系

学校构建了“主体专业+新兴专业”的动态调整机制,重点打造智能装备运行与维护、物联网技术应用等8个省级示范专业。课程体系采用“平台+模块”架构,文化课与专业课比例控制在3:7,实践课程占比达55%。

专业大类核心课程职业资格证书合作企业
智能制造数控加工、工业机器人编程数控车工/加工中心操作工五粮液集团、格力电器
信息技术网络搭建、大数据基础计算机装调员、网络安全管理员华为技术、京东方
现代服务电商运营、会展策划电子商务师、市场营销员阿里巴巴、携程旅行

三、师资队伍结构分析

截至2023年9月,学校共有专任教师246人,其中高级职称占比38.2%,硕士以上学历教师达45人。通过“高校教授+企业技师”协同机制,组建了22个跨领域教学团队。

师资类型人数占比企业实践经历
理论型教师11245.5%平均1.2年/人
实践指导教师8735.4%平均4.7年/人
企业兼职教师4719.1%来自合作企业技术骨干

四、教学设施与实训条件

学校建有智能制造、工业互联网等6大实训中心,设备总值达1.8亿元。其中,与西门子合作的工业4.0实训基地被纳入德国IHK认证体系,实现国际标准本土化转化。

实训类别设备数量年使用频次产教融合项目
机械加工实训数控机床82台12万人次/年五粮液精密部件加工
电子技术实训SMT生产线4条9.8万人次/年
智能仓储实训AGV小车36台7.5万人次/年京东西南物流仿真项目

五、学生发展质量追踪

近三年毕业生初次就业平均起薪达4200元/月,较全省中职均值高出18%。升学渠道持续拓宽,2023年单招本科录取率创21%新高,较五年前提升12个百分点。

毕业去向202120222023
直接就业62%58%55%
高职单招28%32%35%
自主创业6%7%8%
兵役入伍4%3%2%

六、校企合作机制创新

学校推行“1+X+Y”合作模式(1个专业对接X家企业+Y个技术项目),与宁德时代共建新能源产业学院,联合开发电池检测与维修课程标准。目前拥有订单班32个,覆盖学生1460人。

合作维度实施项目企业投入(万元)产出效益
人才培养现代学徒制试点850双证书获取率92%
技术研发智能仓储系统开发1200产生专利7项
社会培训企业新型学徒培训630年培训量超3000人次

七、社会服务能力评估

学校年均开展职业技能培训1.2万人次,承接企业员工提升培训项目45个。其“社区学院”项目覆盖周边12个乡镇,开发竹产业加工等特色培训包23个。

服务类型服务对象年度规模经济效益
技能鉴定社会人员3800人次鉴定收入260万
技术服务中小企业技术攻关17项创造产值超5000万
文化传承非遗项目蜀绣培训280人带动就业130人

八、发展挑战与战略应对

面对产业升级加速和技术迭代压力,学校存在三大瓶颈:一是人工智能领域师资缺口达35%;二是实训设备更新周期需缩短至3年以内;三是国际化教育覆盖率不足5%。对此,学校启动“鲲鹏计划”,拟投入8000万元建设数字孪生实训基地,并与德国TÜV机构共建认证中心。

挑战领域具体表现解决方案预期目标
师资结构新兴专业教师匮乏实施“双百博士引进计划”三年内引进60名高层次人才
技术更新设备迭代滞后产业需求建立设备预研采购机制关键技术更新速度提升40%
国际交流跨境教育项目较少拓展“一带一路”合作网络建设海外教学点3个

经过系统化改革推进,宜宾职高正从传统技能型人才培养向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培育转型。通过深化产教融合、强化数字赋能、创新国际合作路径,学校有望在“十四五”期间建成具有全国影响力的高水平中等职业学校,为区域产业升级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和技术保障。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y159820103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