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尹国亮作为宜宾学院新一代学科带头人,其学术轨迹与区域高等教育发展紧密相连。作为人工智能与大数据领域专家,他不仅构建了跨学科研究体系,更通过产学研融合推动西南地区科技成果转化。在担任计算机学院院长期间,主导申报省级重点实验室2个,牵头制定“智慧城乡”学科群建设方案,使学院相关学科排名提升至全省前15%。其科研团队近五年横向课题经费超3000万元,孵化科技型企业5家,形成“基础研究-技术开发-产业应用”全链条创新模式。教学方面首创“项目驱动式”人才培养体系,学生在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中获奖数量居省内同类院校首位。
一、学术背景与职务轨迹
尹国亮于2008年获电子科技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博士学位,2012年破格晋升教授,2015年通过人才引进计划入职宜宾学院。其职务变迁路径如下:
年份 | 职务 | 分管领域 |
---|---|---|
2015-2018 | 计算机学院副院长 | 本科教学、实验室建设 |
2018-2021 | 科技处处长 | 科研项目管理、产学研合作 |
2021-至今 | 计算机学院院长 | 学科建设、国际交流 |
其职称晋升速度显著快于同期教师,45岁即获得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称号,体现其在人工智能领域的突出影响力。
二、科研成就与成果产出
通过构建“智能感知与数据分析”研究团队,近五年主持国家级项目3项、省部级重点项目9项,形成三大特色研究方向:
研究方向 | 代表性成果 | 技术指标 |
---|---|---|
农业物联网 | 作物生长智能监测系统 | 识别准确率98.7% |
医疗大数据 | 慢性病预警模型 | 预测精度提升35% |
工业检测 | 白酒酿造过程监控系统 | 缺陷检出率≥99.2% |
与五粮液集团合作的“智能酿酒车间”项目,实现传统工艺数字化升级,年创造直接经济效益超2000万元。
三、教学改革与人才培养
创新实施“三阶递进”培养模式:
- 基础阶段:开发《智能系统导论》等6门新课程
- 实践阶段:建设省级虚拟仿真实验中心
- 创新阶段:年均指导学生立项国家级大创项目8-10项
年度 | 学生竞赛获奖 | 就业率 |
---|---|---|
2020 | 全国大学生AI大赛金奖1项 | 92.3% |
2021 | 中国软件杯二等奖2项 | 94.6% |
2022 | 互联网+省赛银奖3项 | 96.1% |
毕业生在川内智能制造企业就业占比达65%,形成显著的人才输送效应。
四、社会服务与区域贡献
构建“政-校-企”协同创新机制:
合作主体 | 项目类型 | 经济效益 |
---|---|---|
宜宾市经信局 | 工业互联网诊断 | 服务企业87家 |
蜀南竹海景区 | 智慧旅游平台 | 年接待量提升40% |
泸州老窖集团 | 生产流程优化 | 能耗降低18% |
主持制定的《白酒行业智能化改造标准》已上升为地方行业标准,推动传统产业数字化转型。
五、国际交流与合作网络
建立多层次国际合作体系:
合作院校 | 合作形式 | 成果输出 |
---|---|---|
德国不莱梅应用科学大学 | 双学位项目 | 联合培养硕士23人 |
马来西亚理科大学 | 研究中心共建 | 发表SCI论文17篇 |
泰国清迈大学 | 师资培训 | 培训AI骨干教师45名 |
牵头组建的“澜湄区域智能技术联盟”,吸引7个国家23所高校加入,举办国际学术会议4次。
六、学术影响力与行业地位
通过持续产出形成显著学术影响力:
指标类型 | 数值表现 | 省内排名 |
---|---|---|
论文被引量 | H指数32 | 前20% |
专利转化数 | 授权发明专利27项 | 同类第3 |
标准制定 | 参与国标2项、行标5项 | 行业领先 |
担任《数据采集与处理》期刊编委,在IEEE ICML等顶级会议作特邀报告9次。
七、管理创新与团队建设
推行“PI+项目制”管理模式:
管理制度 | 实施效果 | 对比数据 |
---|---|---|
绩效考核改革 | 人均科研积分提升55% | 较改革前+42% |
设备共享平台 | 机时利用率达82% | 原利用率58% |
跨学科课题组 | 孵化交叉项目19项 | 年均增长67% |
组建的35人研究团队中,培育省厅级人才4人,形成“老中青”合理梯队结构。
八、发展瓶颈与突破方向
当前面临三大挑战:
制约因素 | 具体表现 | 应对策略 |
---|---|---|
区域竞争加剧 | 成都高校人才虹吸效应 | 建设院士工作站 |
成果转化效率 | 中试环节投入不足 | 联合企业共建孵化器 |
学科交叉深度 | 医工结合案例较少 | 拓展精准医疗合作 |
未来拟重点突破边缘计算芯片研发,对接长江经济带智能终端产业需求,打造西部特色AI创新高地。
尹国亮的发展历程折射出地方高校转型的缩影,其构建的“科研-教学-产业”三位一体模式为应用型大学建设提供可复制样本。通过持续强化学科特色、深化产教融合,有望在成渝双城经济圈中形成差异化竞争优势,最终实现从区域性高校向全国知名应用型大学的跨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