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川护理职业技术学院作为西南地区卫生健康领域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始终以“健康中国”战略为导向,构建了以护理为核心、医学技术协同发展的专业体系。学院依托行业办学优势,形成“医教融合、产教协同”的育人模式,在护理、药学、康复治疗技术等专业领域具有显著特色。现有专业覆盖医疗护理、健康服务、医药管理三大板块,其中护理专业群被认定为省级高水平专业群,毕业生执业资格考试通过率连续五年保持在90%以上。学院通过“校院合作”机制与省内80%以上的三级医院建立深度合作关系,实现教学标准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临床实践的无缝衔接,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输送了大量“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一、专业布局与结构优化
学院构建了以护理专业为核心,医学技术类、药学类、健康管理类协同发展的“一核多元”专业体系。重点建设护理、助产、药学、康复治疗技术4个骨干专业,形成老年护理、中医护理、口腔护理等6个特色专业方向。
专业类别 | 核心专业 | 专业方向 | 在校生规模 |
---|---|---|---|
护理类专业 | 护理、助产 | 老年护理/中医护理/口腔护理/急救护理 | 3200人 |
药学类专业 | 药学、中药学 | 药品经营与管理/中药鉴定 | 800人 |
医学技术类 | 康复治疗技术、医学检验技术 | 康复器械应用/临床检验 | 600人 |
健康管理类 | 健康管理、社区管理与服务 | 健康大数据/养老机构管理 | 400人 |
二、课程体系构建
实施“平台+模块”课程改革,构建“公共基础-专业群平台-岗位方向”三级课程体系。护理专业设置《基础护理实务》《健康评估》《母婴护理》等核心课程,开发《老年照护技术》《安宁疗护》等特色课程。
课程类型 | 典型课程 | 实践占比 | 职业证书关联 |
---|---|---|---|
专业核心课 | 基础护理技术/药理学/病理学 | 40% | 护士执业资格 |
岗位方向课 | 老年护理实务/中医护理技术 | 30% | 1+X老年照护 |
拓展课程 | 健康大数据应用/社区护理 | 20% | 健康管理师 |
三、师资队伍建设
实施“双师素质”提升工程,通过临床实践锻炼、企业挂职等途径强化教师实践能力。护理专业高级职称教师占比达45%,具有三甲医院工作经历的教师占专业教师总数的60%。
师资类型 | 人数 | 占比 | 代表性成果 |
---|---|---|---|
教授/主任医师 | 32 | 25% | 主持省级教改项目12项 |
双师型教师 | 156 | 85% | 获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优秀指导教师称号 |
行业兼职教师 | 89 | 35% | 来自华西医院等三甲医院专家 |
四、实训基地建设
建成“校内仿真+校外真实”的实训体系,投入1.2亿元建设护理实训中心、药学实训楼等场所。与四川省人民医院共建的“临床护理实训基地”被认定为国家级生产性实训基地。
实训类别 | 面积 | 设备值 | 合作单位 |
---|---|---|---|
基础护理实训室 | 3000㎡ | 800万元 | 标准化模拟病房20间 |
康复治疗实训中心 | 1500㎡ | 500万元 | 配备智能康复机器人系统 |
校外实习基地 | − | − | 覆盖全省21个市州共78家医疗机构 |
五、产教融合创新
深化“校院企”三方协同,与药明康德、美年大健康等企业共建产业学院。开发《医疗器械营销实务》《健康App开发》等课程,将企业真实项目融入教学过程。
- 与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共建“现代学徒制”班,实行“1.5+1.5”分段培养
- 与迈克生物合作开发“体外诊断试剂研发”定制课程
- 联合成都市第八人民医院开展“医养结合”订单培养
六、质量保障体系
构建“8字螺旋”质量改进机制,建立覆盖教学全过程的督导评价系统。近三年毕业生对教学满意度达93.6%,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综合素质评价优良率达89.4%。
质量指标 | 2020 | 2021 | 2022 |
---|---|---|---|
护士执业资格通过率 | 88.7% | 90.2% | 91.5% |
毕业生对口就业率 | 85.3% | 87.6% | 89.1% |
雇主满意度 | 86.4% | 88.1% | 89.7% |
七、国际化发展路径
开展“一带一路”护理人才联合培养项目,与德国Fulda应用技术大学共建中德护理标准研究中心。开发《国际护理英语》《跨文化护理》等双语课程,年均选派50名学生赴外研修。
八、社会服务能力
年均开展卫生健康职业技能培训1.2万人次,承接基层卫生人员继续教育项目47个。组建“老年照护”志愿服务队,为社区提供健康监测、康复指导等公益服务超3000人次。
四川护理职业技术学院通过持续优化专业结构、深化产教融合、强化质量保障,形成了特色鲜明的专业建设模式。其“岗课赛证”融通培养机制有效提升了人才培养精准度,智慧康养实训基地建设引领了健康服务类专业群发展。未来需在专业数字化转型、国际认证标准对接等方面持续突破,更好服务健康中国战略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