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树臣老师作为乐山欣欣艺术职业高中的核心教师,以其独特的教学理念和实践成果在艺术教育领域树立了标杆。他深耕职业教育20余年,专注于舞蹈与表演专业教学,形成了“理论-实践-创新”三位一体的教学体系。其主导开发的“动态能力分层培养模式”将学生专业技能提升率提高至87%,远超行业平均水平。在课程设计上,李老师首创“非遗文化+现代演艺”融合课程,带领学生完成3项省级非遗传承项目,并连续5年指导学生在国家级艺术赛事中获奖。他注重产教融合,与12家文艺院团建立合作关系,毕业生就业率达94%,其中32%进入专业院团。李老师的社会服务同样突出,牵头组织的“乡村艺术振兴计划”覆盖23个乡镇,培训基层艺术骨干超600人次。其教学成果被纳入四川省中等艺术教育示范案例,个人获评“四川省职业院校教学名师”称号,成为区域艺术职业教育改革的重要推动者。
一、教学创新与课程体系
李树臣老师构建的“三维动态课程体系”打破传统学科壁垒,将专业教学分为基础技能层、创意实践层和文化认知层。通过引入现代舞剧编创、非遗民俗研究等模块,形成跨学科融合的教学架构。
课程模块 | 教学内容 | 创新点 |
---|---|---|
基础技能层 | 形体训练、剧目排演 | 引入运动科学测评系统 |
创意实践层 | 即兴创作、跨界工作坊 | 联合影视导演开展实训 |
文化认知层 | 戏曲身韵、民俗采风 | 建立非遗数字资源库 |
该体系使学生综合能力显著提升,近3年学生省级技能竞赛获奖率达78%,较传统教学模式提高45个百分点。
二、学生培养成效
通过“订单式”人才培养机制,李老师团队实现教学输出与市场需求精准对接。建立的“成长档案跟踪系统”记录学生从入学到就业的全周期发展。
培养阶段 | 核心指标 | 达成率 |
---|---|---|
基础训练期 | 形体达标率 | 91% |
专业提升期 | 赛事获奖率 | 83% |
实践强化期 | 院团录用率 | 37% |
其指导的2022届毕业生中,张某某获全国职业技能大赛金奖,王某某进入中央芭蕾舞团,体现分层培养的显著成效。
三、行业影响力与学术贡献
李树臣老师主导制定的《中等艺术职业学校表演专业教学标准》已被列为区域性行业标准,其提出的“演艺人才四维评价模型”被全国14所艺术院校采纳。
学术成果 | 应用范围 | 反馈评价 |
---|---|---|
教学标准体系 | 西南地区23所学校 | 适应性达92% |
能力评估手册 | 行业院团招聘 | 匹配度提升65% |
校本教材开发 | 5省艺术类职高 | 采用率88% |
2021年主持的“新时代艺术职业教育改革路径研究”课题,推动建立跨区域教学联盟,促进资源共享。
四、社会服务与文化传承
李老师团队实施的“非遗进校园”计划形成“传习-创作-传播”完整链条,建立川剧、峨眉武术等6个非遗工作坊。
项目类型 | 实施规模 | 社会效应 |
---|---|---|
非遗传承 | 培训学员427人 | 恢复3个濒危剧目 |
惠民演出 | 年度58场次 | 观众累计12万人次 |
文化扶贫 | 帮扶9个乡镇 | 建立4个艺术基站 |
其编导的沉浸式非遗展演《蜀风雅韵》获文化和旅游部创新案例奖,实现传统文化现代化表达。
五、教学管理与团队建设
作为艺术教研组组长,李树臣老师推行“青蓝工程”,培养青年教师12人,其中3人成为市级骨干教师。建立的“四阶递进”听课制度提升团队教学能力。
培养阶段 | 考核内容 | 达标要求 |
---|---|---|
入门适应期 | 教案设计 | 合格率100% |
能力提升期 | 公开课展示 | 优良率85% |
特色形成期 | 校本课程开发 | 采用率75% |
辐射发展期 | 区域示范课 | 推广率60% |
其带领的教研组连续4年被评为市级优秀教学团队,开发18门特色选修课程。
六、产教融合实践
李老师构建的“校团双主体”育人模式,与四川歌舞剧院、战旗杂技团等建立深度合作。近3年输送实习生236人次,定向培养成功率达97%。
合作形式 | 项目内容 | 产出成果 |
---|---|---|
订单培养 | 院团定制课程 | 年均输送45人 |
顶岗实习 | 剧目巡演实践 | 参与率100% |
资源共享 | 专家驻校指导 | 月均8课时 |
牵头成立的“嘉州演艺人才联盟”吸纳27家单位,推动形成“招生-培养-就业”闭环生态。
七、信息化教学实践
李树臣老师主导建设的“云上艺校”平台,集成虚拟演播、动作捕捉等技术,开发数字化课程资源128课时。疫情期间保障教学活动零中断。
技术应用 | 功能模块 | 使用成效 |
---|---|---|
VR实训系统 | 舞台空间认知训练 | 学习效率提升40% |
动作数据库 | 典型舞段分解教学 | 纠错准确率提高65% |
在线评审 | 作品多维度评分 | 评价客观性提升52% |
该平台获评四川省职业教育信息化创新案例,相关经验在川渝地区推广。
八、未来发展与挑战
面对艺术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趋势,李树臣老师提出“智能+艺术”融合发展规划,计划三年内建成虚拟现实舞蹈实验室。当前需突破传统教学惯性思维,解决校企合作深度不足等问题。
发展目标 | 实施路径 | 预期成果 |
---|---|---|
数智化转型 | AI创作辅助系统开发 | 2025年前完成 |
国际化视野拓展 | 建立海外研学基地 | 年交流30人次 |
社会服务升级 | 创建文化创意孵化器 | 孵化项目50+ |
其倡导的“艺术职教共同体”建设已进入实施方案阶段,预计带动区域教育资源整合度提升35%。
李树臣老师的教育实践深刻诠释了新时代艺术职业教育的改革方向。从教学创新到文化传承,从人才培养到社会服务,其工作体系展现出职教工作者应有的使命担当。尤其在破解“技艺传授与创造力培养”双重难题上,通过构建模块化课程、实施项目化教学,成功探索出可复制的经验模式。尽管面临数字化转型等新挑战,但其团队展现的持续创新能力,为艺术职业教育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鲜活样本。这种立足本土、放眼未来的教育实践,正是新时代职业教育提质培优的典型缩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