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四川技术学校

泸州职业技术学院地下通道(泸州职院地通)

泸州职业技术学院地下通道(泸州职院地通)

泸州职业技术学院地下通道作为连接校园核心教学区与生活区的重要枢纽,其建设背景源于校区地形限制与功能分区需求。该通道全长约380米,宽12米,采用双孔箱涵结构,兼具人行与车辆通行功能。项目于2019年竣工,总投资约4500万元,整合了海绵城市技术、智能监控系统及无障碍设计,成为川南地区高校基建的标杆案例。通过下沉式空间利用,有效缓解了地面交通压力,同时串联起图书馆、实训楼、学生公寓等12栋主要建筑,日均通行量达1.2万人次,高峰期承载能力提升40%。其设计不仅考虑实用功能,更通过艺术化穹顶照明、文化墙展示等元素,塑造出兼具实用性与人文气息的校园空间,为师生提供全天候舒适通行环境。

泸	州职业技术学院地下通道

一、结构设计与工程参数

地下通道主体采用钢筋混凝土箱涵结构,抗震设防烈度7度,设计使用年限50年。结构顶板覆土厚度1.5-2.8米,埋深4.2米,最大纵坡3.5%。表1显示其核心工程参数:

项目参数值
通道长度382米(含出入口)
净宽/净高11.6米/3.8米
结构厚度顶板40cm/侧墙50cm
防水等级二级(SBS改性沥青卷材)
排水能力5年一遇暴雨标准

结构设计融合BIM技术进行三维建模,解决地质复杂区域(如回填土层)的沉降控制问题。桩基采用直径1.2米钻孔灌注桩,间距3.5米,累计布置128根,有效保障地基稳定性。

二、功能分区与空间布局

通道内部划分为通行区、设备区、休憩区三大部分。主通道双向两车道设计,两侧设置1.5米宽行人步道。表2对比同类院校地下通道功能配置:

功能模块泸州职院A高校B高校
车行道宽度7米5.8米6.2米
非机动车道独立2米宽混行设计独立1.5米
智能设备间3处分布式机房集中式机房2处机房
应急避难区4处(每百米1处)2处

特色设计包括:入口处设置共享单车停放区(容量300辆)、中部设立快递临时周转点、出口段配置新能源充电桩(6桩12位)。夜间模式可转换50%照明灯具为节电状态,节能效率提升35%。

三、安全系统构建

安全防护体系包含6大子系统:

  • 结构健康监测系统(120个应力传感器)
  • 消防联动系统(烟感/温感双触发)
  • 智能照明系统(亮度自适应调节)
  • 紧急呼叫装置(每30米1处)
  • 监控全覆盖系统(人脸识别+行为分析)
  • 防洪预警系统(水位超限自动封闭)

表3展示安全设施配置标准:

设施类型配置密度技术特征
监控摄像头每8米1个400万像素星光级
消防喷淋头每5米1组玻璃球型68℃响应
疏散指示灯双向箭头组合LED可调光设计
防滑地面全通道覆盖金刚砂防滑层

2022年实测数据显示,该通道事故率较改造前下降92%,应急疏散演练平均耗时缩短至3分20秒。

四、交通流线优化

通过SPSS模型分析通行数据,实施动态管控策略:

  • 早高峰(7:30-8:30):西入口单向通行,东侧非机动车道临时改为行人专用
  • 午间平峰(11:30-13:00):开启全部4个出入口,启动潮汐车道(2条车行道转换为临时停车区)
  • 晚间管控(21:00后):关闭北侧2个出口,集中安保力量值守

交通标志采用三级诱导体系:50米外设置发光警示柱,20米处布置LED频闪灯,入口配置智能语音提示装置。特殊天气启动地面振动标线,雾天能见度低于50米时自动激活红外导航带。

五、智能化系统集成

集成三大智能平台:

  1. 设备运维平台:连接12类共计487个终端设备,故障响应时间缩短至15分钟
  2. 环境监测平台:部署PM2.5、CO₂、噪声等8类传感器,数据刷新间隔10秒
  3. 通行管理系统:支持二维码、人脸识别、校园卡三种认证方式,峰值通行速率达60人/分钟

创新应用包括:基于LoRa技术的无线数据采集网络,相比传统Wi-Fi功耗降低60%;开发专属APP实现拥堵预警推送,用户提前规划路线准确率达85%。

六、环境控制技术

采用复合式环境调控方案:

  • 通风系统:机械排风+自然进风混合模式,换气次数≥8次/小时
  • 除湿装置:转轮式除湿机组,相对湿度控制在55-65%
  • 声学优化:墙面安装槽木吸音板,NR噪声评级达到35分贝
  • 空气质量:UV光解净化设备,PM2.5浓度始终低于25μg/m³

2023年环境监测报告显示,CO₂浓度峰值控制在1800ppm以下,真菌孢子数<50CFU/m³,优于《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GB50189要求。

七、维护管理体系

建立PDCA循环维护机制:

维护阶段执行周期主要内容
日常巡检每日2次设备运行状态、卫生清洁
月度保养每月第1周消防设施检测、照明调试
季度检修每季末月结构裂缝监测、排水系统清理
年度大修寒暑假期间防水层修补、设备更新

配备专业运维团队12人,实行AB岗轮换制度。通过CMMS系统记录维修工单,2022年设备完好率保持99.3%,维修及时率100%。

八、用户体验提升措施

针对师生调研反馈实施多项改进:

  • 增设共享雨伞站(6处,每处存放40把)
  • 优化无障碍设施(盲道延伸至各分支路口)
  • 创建文化长廊(展示非遗技艺与校史沿革)
  • 设置手机充电站(TYPE-C/安卓双接口)

2023年满意度调查显示,通行舒适度评分从78分提升至92分,空间美观度认可度达89%。特别是雨天防护设计获得96%好评,地面防滑处理使事故率降低至0.12‰。

泸州职业技术学院地下通道通过系统性规划与技术创新,实现了功能性、安全性与人文关怀的有机统一。其设计既满足现实需求,又预留未来智慧校园升级接口,形成可复制的高校地下空间建设范式。随着5G物联设备的深化应用,该通道将持续迭代服务模式,为职业教育基础设施现代化提供实践样本。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y159820103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