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汉源县职业高级中学作为四川省雅安市汉源县唯一一所公办中等职业学校,自1984年建校以来,始终以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为核心目标。学校位于大渡河峡谷旁的九襄镇,占地120亩,建筑面积4.8万平方米,现有在校生3200余人,开设农业机械、电子商务、旅游服务等12个专业。作为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和省级示范性职业院校,该校构建了“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办学体系,与京东物流、蜀渝矿业等32家企业建立深度合作,形成“订单培养+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近年来毕业生就业率保持在96%以上,本地就业占比达78%,为县域脱贫攻坚输送技术人才超2000人。
一、历史沿革与发展阶段
学校历经三次重大转型:1984年创建为农业技术中学,1998年更名为汉源县职业中学,2012年通过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校验收。2020年建成四川省首个“乡村振兴电商人才培训基地”,形成中职教育与技能培训并重的办学格局。
年份 | 重大事件 | 办学规模 |
---|---|---|
1984-1995 | 农业机械化专业为核心 | 年均招生200人 |
1996-2010 | 新增旅游、电子专业 | 在校生突破1500人 |
2011-2023 | 创建省级示范校 | 实训设备价值达3800万元 |
二、专业建设与课程体系
学校构建“农业+现代服务”双轮驱动专业群,其中现代农业技术专业为省级重点专业,电子商务专业与京东共建产业学院。课程体系采用“基础平台+专业技能+创新创业”三级架构,开发《大渡河流域特色农业》等6门校本教材。
专业类别 | 核心专业 | 合作企业 | 证书获取率 |
---|---|---|---|
现代农业 | 农产品加工、农业机械 | 攀西果蔬批发市场 | 92% |
信息技术 | 电子商务、物联网 | 京东云、阿里云 | 88% |
旅游服务 | 酒店管理、导游 | 贡嘎山景区管委会 | 85% |
三、师资队伍结构分析
通过“校企双聘”机制优化师资结构,聘请行业技术骨干28人担任兼职教师。实施教师企业实践制度,每年选派30%专任教师赴合作企业研修。双师型教师占比从2015年的58%提升至2023年的82%。
年份 | 专任教师数 | 高级职称占比 | 双师型教师 |
---|---|---|---|
2018 | 125 | 34% | 61% |
2021 | 142 | 45% | 76% |
2023 | 160 | 52% | 82% |
四、学生发展质量追踪
建立毕业生五年追踪机制,数据显示升学与就业呈现差异化发展路径。升学群体中73%选择省内高职,就业群体中62%进入制造业,平均初次就业月薪达3800元,较县域平均工资高24%。
- 升学率变化:2019年58% → 2023年67%
- 就业地域分布:成都平原经济区占49%,川西地区占33%
- 创业典型:近三年扶持学生创业项目27个,涉及农村电商、民宿经营等领域
五、产教融合实践模式
创新“三阶递进”培养模式:第1学期校内基础训练,第2-3学期企业轮岗实训,第4学期顶岗实习。与蜀渝矿业共建“厂中校”,实现理论教学与岗位实操无缝衔接,学生日均实操时长达到4.5小时。
合作模式 | 参与企业 | 年均培养量 | 企业满意度 |
---|---|---|---|
订单培养 | 京东物流、九襄农科所 | 180人 | 94% |
现代学徒制 | 汉源甜樱桃合作社 | 60人 | 91% |
顶岗实习 | 峨眉山景区酒店 | 240人 | 89% |
六、实训基地建设成效
投入4200万元建成现代农业实训中心、智能制造实训工厂和旅游服务实训楼三大基地。其中现代农业实训中心配备智能灌溉系统、农产品检测实验室,可满足300名学生同时实训。
- 设备总值:教学仪器设备值达3800万元,生均设备值1.2万元
- 实训工位:建有56个专项实训室,工位数超过2000个
- 社会服务:年承接新型职业农民培训2000人次,开展职业技能鉴定1500人次
七、社会服务能力提升
发挥职教资源优势助力乡村振兴,近三年开展花椒栽培、电商直播等技术培训126场,覆盖群众8300人次。与乡镇共建“村级技能服务站”18个,年解决技术难题300余例。
服务项目 | 年度开展量 | 受益人群 | 经济效益 |
---|---|---|---|
新型职业农民培训 | 42期 | 2800人 | 户均增收1.2万元 |
企业员工技能提升 | 28期 | 1600人 | 生产效率提升18% |
中小学生职业体验 | 56场 | 3400人次 | - |
八、办学效益综合评估
学校形成“学历教育+社会培训+技术攻关”三位一体发展模式,近三年为县域引进企业提供技术工人1200余名,推动汉源花椒、甜樱桃等地理标志产品产值增长26%。毕业生留县就业比例从2015年的58%提升至2023年的78%,有效缓解县域人才外流问题。
通过持续深化产教融合,学校在服务民族地区产业发展、促进乡村振兴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未来需在专业数字化改造、混合所有制办学等方面寻求突破,进一步提升服务区域经济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