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川省德昌县职业高级中学(以下简称“德昌职高”)是凉山彝族自治州内具有鲜明特色的中等职业教育机构,坐落于德昌县安宁河畔,自1986年建校以来,始终以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助力乡村振兴为核心目标。学校依托农业大县区位优势,构建了以现代农业技术、民族工艺、信息技术为主的专业体系,同时深度融入“产教融合”模式,与多家企业建立长期合作关系。截至2023年,学校占地面积达120亩,在校学生规模突破3000人,其中少数民族学生占比超60%,成为凉山州职业教育的重要支柱。
德昌职高的发展路径体现了“因地制宜、特色办学”的理念。一方面,学校通过开设彝绣、畜牧兽医等本土化专业,传承民族文化并解决地方产业人才缺口;另一方面,积极引入电子商务、新能源汽车维修等新兴专业,适应区域经济转型需求。其“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成效显著,现有高级职称教师占比达35%,企业兼职教师年授课量超400课时。在就业与升学方面,近三年毕业生就业率稳定在92%以上,对口升学率达45%,形成“就业有技能、升学有通道”的双向发展格局。
一、历史沿革与办学定位
德昌职高前身为德昌县农业中学,1998年更名为职业高级中学,2012年被评定为“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学校以“培养扎根凉山、服务三农的技术技能人才”为宗旨,形成“学历教育+技能培训+社会服务”三位一体的办学模式。
年份 | 重大事件 | 发展成果 |
---|---|---|
1986-1995 | 初创阶段,以农业技术教育为主 | 培养基层农技员超2000人 |
2005-2010 | 增设民族工艺、信息技术类专业 | 省级重点专业增至3个 |
2015-2023 | 创建“彝绣工坊”“现代农业实训基地” | 获评全国职业院校民族传统技艺传承示范基地 |
二、专业设置与课程体系
学校现设6大专业群,覆盖一、二、三产业需求。其中,现代农业技术、畜牧兽医等专业与当地“果菜畜药”四大支柱产业深度对接,彝绣设计与制作专业则成为非遗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
专业类别 | 核心专业 | 实训基地 | 合作企业 |
---|---|---|---|
现代农业 | 园艺技术、农产品电商 | 智慧农业大棚、果蔬分拣中心 | 德昌果业、京东西南仓 |
民族工艺 | 彝族刺绣、漆器制作 | 非遗大师工作室、文创展厅 | 凉山彝绣公司、文旅局 |
信息技术 | 物联网应用、短视频运营 | 电商直播室、云计算机房 | 华为ICT学院、字节跳动 |
三、师资力量与教学改革
学校实施“名师工作室+企业技师”双轨制师资培养,现有专任教师187人,其中“双师型”教师占比68%。2020年起推行“模块化教学+项目实战”课程改革,开发本土化教材12本。
师资类型 | 人数 | 代表性成果 |
---|---|---|
省级骨干教师 | 15人 | 主持省级课题《民族地区职教扶贫模式研究》 |
企业兼职导师 | 42人 | 联合开发《高原蔬菜种植技术规范》 |
彝绣非遗传承人 | 8人 | 完成《凉山彝绣纹样数字化保护》项目 |
四、学生构成与升学就业
学生主要来自凉山州17个县市,藏族、彝族等少数民族占比63.5%,农村户籍学生达82%。学校构建“中职-高职-应用型本科”贯通培养体系,与四川农业大学等高校联合开展“3+2”分段培养。
指标 | 2021 | 2022 | 2023 |
---|---|---|---|
毕业生总数 | 876 | 945 | 1012 |
直接就业率 | 89% | 91% | 92% |
对口升学人数 | 312 | 368 | 425 |
本地就业占比 | 76% | 80% | 83% |
五、校企合作与产教融合
学校采用“引企入校+订单培养”模式,与通威新能源、京东物流等企业共建实训基地。2022年启动“彝绣产业学院”,实现设计、生产、销售全链条教学。
合作模式 | 参与企业 | 年输送学生数 | 岗位匹配度 |
---|---|---|---|
订单班培养 | 新希望六和、攀钢集团 | 120-150人/年 | 95% |
顶岗实习 | 德昌果蔬批发市场商户 | 300+人次/年 | 88% |
现代学徒制 | 凉山彝绣合作社 | 60人/年 | 92% |
六、社会服务与脱贫攻坚
学校承担“雨露计划”培训任务,年培训新型职业农民超2000人次。2018-2020年累计输送560名毕业生至脱贫攻坚一线岗位,助力德昌县摘帽。
七、基础设施与信息化建设
校园建筑面积4.8万平方米,实训设备总值3200万元。建成“智慧校园”平台,实现教学资源数字化覆盖率90%,在线课程访问量年均突破10万人次。
八、挑战与发展方向
当前面临专业结构与产业升级适配性不足、高端实训设备短缺等问题。未来拟重点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学院”,深化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职业院校的跨区域合作。
德昌职高通过四十年探索,形成了“根植民族地区、服务乡村振兴”的职教范式。其经验表明,地方职高需紧扣区域产业需求,在文化传承与技术创新间找到平衡点。随着国家“职教高考”制度完善和东西部协作深化,学校有望在民族地区技能人才培养中发挥更大作用。